在鑄造過程中,保持鑄造溫度在一定范圍內至關重要。在確定初始鑄造溫度時,我們需要確保加熱過程中坯料不過熱,并盡量減少過熱反應。鍛件的初始鑄造溫度應適當,因為鍛件的初始鑄造溫度會隨著碳含量增加而降低。在確定最終鑄造溫度時,不僅要保證鍛件在結束鑄造前具備合適的硬度,還要確保鍛件具有良好的組織性能。因此,最終的鑄造溫度不應過高。
如果溫度過高,鍛件的晶粒會變粗,鑄造后冷卻時可能會出現問題。如果溫度過低,不僅會導致鍛件后期加工硬化,還會導致鍛件部分開裂。此外,溫度過低還可能導致鍛件加工硬化,同時也會導致鍛件部分開裂。因此,必須確保鍛件的溫度在合適的范圍內。
鑄造溫度控制是鑄造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只需按照規定的溫度進行鑄造,才能保證鑄造的正常產量和加工。不同的初始鍛件溫度和最終鍛件溫度對不同材料的鍛件產生不同的影響。為了獲得更好的鍛件,在選擇最終鍛件溫度時,應關注溫度,避免對鍛件造成傷害。只需確保鍛件在此溫度范圍內鑄造時的可塑性,才能保證鍛件的鑄造過程順利進行。
當溫度超過300-400℃(鋼的藍脆區),達到700-800℃時,變形阻力將急劇減小,變形能也得到很大改善。根據不同溫度區域進行的鑄造,針對鍛件質量和鑄造工藝要求的不同,可分為冷鍛、溫鍛、熱鍛三個成型溫度區域。這種溫度區域的劃分并無嚴格邊界,一般而言,在有再結晶的溫度區域的鑄造被稱為熱鍛,不加熱在室溫下的鑄造被稱為冷鍛。
在低溫鑄造時,鍛件的標準改動很小。在700℃以下鑄造,氧化皮構成較少,且外表無脫碳現象。因此,只需變形能在成形能范圍內,冷鍛就能簡單地得到很好的標準精度和外表光潔度。只需控制好溫度和光滑冷卻,700℃以下的溫鍛也能夠取得很好的精度。熱鍛時,由于變形能和變形阻力都很小,能夠鑄造形狀復雜的大鍛件。要獲得高標準精度的鍛件,可在900-1000℃溫度域內用熱鍛加工。
由于鑄造過程都是在動態下進行的,溫度測量和控制通常采用接觸式測溫儀難以完成。因此,現代工藝技術選擇非接觸紅外測溫儀。在選擇紅外測溫儀器時,有許多考慮因素,如低溫鑄造或冷鍛過程中,鍛坯外表比較亮光,用一般的紅外測溫儀很難測試溫度。在這種情況下,就應選擇短波段抗高反的中低溫紅外測溫儀。如果鍛坯外表溫度較高,通常處于紅熱狀態,此時可選用短波段的中高溫紅外測溫儀。但此時還需考慮到環境狀況,如環境惡劣,就應選擇適合的保護裝置。
具體的工藝現場都有特定的溫度測量和控制標準。建議在技術改造或新線新線建設過程中,選擇有經驗、實力強的大型紅外測溫儀供應商現場配合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