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可能不會相信,三四十年前人們吃的整年谷物粉,是男女老少用石磨推出來的。一個過來人提到磨坊,所有人都嘆了一口氣,感到難過。
石磨是將上下圓石表面一起研磨,由人轉圈推動的原始工具。單位是磁盤。石磨直徑40-50厘米,上扇厚度約30厘米,下扇厚度20厘米。每磨重80-100公斤。上扇之下,下扇之上,有八組由長至短均勻分布的七條棱線的直角三角形。石脊是用鑿子鑿出來的,斜著排列,這樣磨的時候面粉就可以磨的很順。磨粉機的上風扇有一個拳頭粗的磨眼,可以用手將磨粉機頂部的谷粒放入磨粉機中間進行磨粉。上扇兩側有粗細不一的木橛子,用來連接麻繩扣和研磨棒進行研磨。磨機的下風機固定在磨機上, 并且中間有一個直徑約3厘米的圓孔,上面釘著一根高35厘米的木心軸,稱為磨芯。磨芯剛好插入上風扇底部中間的圓孔,這樣上風扇磨就一直繞著下風扇磨的心軸旋轉,保證不出軌。在兩個磨粉機的下方,有一個直徑約1.2米的木板,用來接面粉。木板下面是一個1米多高的四腳木架,支撐著木板和石磨,四周是圓形的磨道。
推磨是將一根30厘米長的繩扣一端放在一米多長的磨桿中間,另一端系在磨扇的木栓上。研磨棒的前端釘在上扇研磨中,后端放在人的下腹部,然后向前推動上扇研磨。人推磨的時候,一只手拿著磨棒,另一只手不斷地把磨頂上的玉米、小麥等谷物從磨眼里拖出來,用沉重的旋轉磨把谷物磨成面粉。
記得40年前,農村還沒有或者很少有石磨。一個五六十口人的家庭,一年吃了好幾噸面粉,一個小時被人慢慢推兩斤面粉也不錯了。把地瓜干或地瓜絲磨成粉比較方便,就是把地瓜干用研缽搗碎或用手掰成小塊,然后磨推兩遍,不用面粉筐反復過篩,就成了粗地瓜粉。但是,推兩次玉米或者豆粉是不可能的。你一定要把推好的面粉用蘆葦篩三下五下,把玉米和黃豆皮從蘆葦里磨出來推幾下,直到皮上沒有面粉為止。讓人麻木的是推小麥粉,因為小麥在過去很珍貴。如果能吃一個饅頭或者喝幾碗面,就相當于過年了。因此, 推小麥粉時,要用不同細節的蘆葦把推出來的面粉篩七八遍,分別做成一等、二等、三等粉。三等面后,麩皮要反復研磨,直到變成滑滑的薄麩皮。
那時候我很怕推新年磨,因為全家過年吃的小麥、玉米、年糕、黃豆、紅薯等幾百斤面粉都要趕在過年前推。推年輪需要大人小孩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擺陣,大人推小孩拉,推個十天半月,一天到很晚,甚至半夜。對天生就愿意在外面撒野,在小黑屋的三尺磨路上轉來轉去的孩子來說是殘忍的,讓他們頭暈目眩,疲憊不堪。很多孩子經常為了逃避暈頭轉向折騰的人而偷空,總會招來家長的責罵和毆打。
以前每年過年,農村家庭都要做一筐兩筐的豆腐。做豆腐,必須把泡好的黃豆磨碎,和水一起推成細末,然后稀釋成豆漿,倒入鍋里煮,再把煮好的豆漿舀到壇子里和鹵水混合做成豆腐腦,再放進籃子里壓豆腐。用水推濕黃豆特別重。推一筐十斤八斤的豆腐,需要大人推著孩子,輪番上陣,真的很累。
推一個磨一個小時或者幾個小時。一年下來,你要開著磨跑幾十萬圈,行程幾十萬里。你累得喘不過氣來,心火刺痛。尤其是臘月二十九開始在大寨讀書的那些日子,吃包子的時候,農民一年到頭都要在地里干重活,都累得面黃肌瘦。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村家家戶戶為了鍋里有面,大雨要挑糞,小雨要推磨。人們特別期待在農閑時偶爾用一頭毛驢推推磨,為他人分擔苦難。勤勞的母親和姐妹們,為了能在地里多干點男工活,不知道在小小的圓磨路上流了多少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