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白水鎮潘家洞村的曲靖市沾益區蘭苑農民種植合作社開始了2018年大春馬鈴薯種植。與往年人山人海挖牛耕種植不同,今年大春的馬鈴薯種植不僅早,而且人力也少。680畝土地上兩輛拖拉機周圍只有5-6個人,一大片土地的種植和地膜覆蓋就要在短時間內完成。
據區農業局農技推廣站的專業技術人員介紹,這是他們研制的專用馬鈴薯播種機。該播種機集播種、深施基肥、起壟、鋪設滴灌帶、覆膜于一體,一次完成。通過采用人工精準送芽,配合自主研發的覆膜機,這兩臺機器每天可以完成20-30畝的種植面積,相比傳統種植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時節省了人力成本。每畝可節本增效400。
沾益區自2015年被農業部列為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示范區。通過推廣應用、試驗示范,創新了馬鈴薯播種、中耕、收獲、殘膜回收等專用機械的選型和集成,并與馬鈴薯生產農藝高度融合,形成了一整套適合沾益區生態條件的馬鈴薯全機械化生產技術。沾益農業局各專業部門協同工作。農機部門負責農機的引進、改制和種植,農業推廣部門負責良種和種植農藝的要求,土壤肥料部門負責土壤配方和肥料, 植保部門負責中耕管理期間的全面防治。在種薯品種的選擇、播種規格、播種方式、播種時間、深耕整地、基肥、追肥、葉面肥的施用、地下害蟲、早晚疫病、塊莖蛾、蚜蟲、瓢蟲的防治等方面,,給出了技術指導的全過程。農作物品種、播種期、測土配方施肥、種植規格、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進行了統一規范。在農業機械的使用上,實現了機播技術、地膜覆蓋、中耕管理、收割和秸稈粉碎還田的機械化, 其中機播技術實現了種肥播種和基肥深施同步進行。與人工傳統種植相比,中耕培土日工作量為每人2畝,而機械化作業日工作量約為80畝,是人工作業的15倍,機械化聯合收獲是人工挖掘的4倍,每臺可減少輔助人員10人以上。
根據2017年合作社種植680畝冬早熟馬鈴薯的成本效益分析,平均每畝純收益為1357.74元。馬鈴薯主要產于南方,銷往湖南、成都、重慶、銀川、河南鄭州和陜西太原,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