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兩年來,機器人產業得到了更多政策的全力支持。幾乎每個省市都在爭相布局機器人產業園,搶占技術和市場制高點,產業加速開花。據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16-2017年全球機器人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2%,中國甚至達到26%。但是,行業遍地開花并不代表中國機器人市場全面爆發。其實這個看似火熱的行業還是有其致命缺陷的。
政策紅利加持機器人產業逐漸走向成熟。
今年4月,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了機器人產業五年總體發展目標。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已出現40多個以機器人發展為重點的工業園區。為了引進R&D和制造企業,打造本土機器人產業,各地政府出臺了相應的優惠政策。在此背景下,中國機器人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那么,從細分領域來看,機器人能在哪個領域領先呢?目前機器人主要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的工業市場已經比較成熟。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未來工業機器人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以使生產系統更加靈活,并應對日益增長的大規模生產消費品的需求。到2018年,全球工業機器人數量將達到230萬臺左右,是2009年的2.3倍。
服務機器人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在當前“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期,消費級智能服務機器人的大規模落地必然在中國。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擁有超大規模、復雜的消費電子產品和開放的制造業產業集群的國家,這是國外市場完全無法比擬的。
打破“低端產業”按需制造走出“中國特色”
目前,我國國產機器人的市場份額只有30%左右,且大部分處于行業低端,機器人嚴重依賴進口。其中,精密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這些關鍵零部件的成本占整體生產成本的70%以上,這也是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瓶頸。
此外,對于國內機器人行業“市場大,份額小”的現狀,人才儲備不足也是制約國內機器人行業大踏步前進的原因。要在中國真正普及機器人,必須打破這兩個行業發展的瓶頸。
目前,國內機器人企業的核心零部件制造技術仍落后于國際水平,但在細分行業的系統集成應用上仍有新的突破。
首先,企業要把重點放在核心零部件上,比如RV減速機、諧波減速機。目前,ABB、庫卡、安川和FANUC壟斷了全球70%以上的市場。國內企業要想突破,需要找到四家公司的薄弱領域,結合具體的生產技術,在細分應用市場上做精做細。
其次,國內企業要做高附加值的工業機器人新產品,實現產融互動,收購國外有核心技術的機器人公司,走引進消化吸收的老路,然后利用熟悉的國內市場與國外工業機器人巨頭競爭。
除了市場布局,準確定位,找到自己的營銷渠道對于國內機器人企業來說也很重要。中國機器人企業要想突破,就要走出‘中國特色’,按需制造。比如中國人口老齡化,養老市場前景巨大,對社會保障、服務和護理的需求更加迫切。養老服務機器人作為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比如物流、服務業等領域,關鍵在于按需研發、按需制造,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