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的機器人產業正在中國蓬勃發展。這種促進先進技術發展的現象與旨在提升中國制造業基礎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是一致的。與此同時,今年4月,國家發布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試圖在未來5年加快我國創新型機器人產品的研發。
但也有評論認為,中國機器人產業一直依靠地方政府微薄的補貼維持運轉。因此,在全球競爭的形勢下,中國的機器人產業能否自主持續發展值得懷疑。
通常情況下,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部分是因為生活成本的上升和人口結構的老齡化。然而,在中國大陸,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包括人口結構的變化(工程技術人員的增加,工廠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勞動力人口的老齡化),生活成本的增加(工資和培訓以及住房成本的增加),融資政策的優化(低息貸款,工廠激勵,外國科技巨頭在中國的投資)。
此外,政府政策(中央政府鼓勵政策、地方政府強制政策和稅收抵免政策)、質量提升需求(增加汽車出口制造商)和早期采用者(更多資本密集型公司和可支配收入更高的中產階級)的出現也促進了機器人行業的繁榮和發展。
不久前,機器人市場還集中在日本、美國、德國、韓國和中國,占全球機器人市場的70%。但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猛增,使中國成為全球機器人大市場,全球市場份額達到25%。然而,大部分銷售仍然來自國外巨頭,如ABB集團、日本的FANUC和Yashkawa以及德國的KUKA機器人有限公司。
去年,日本仍然是工業機器人的大生產國,占全球市場份額的60%左右。但到今年年底,中國有望取代日本。中國機器人先驅企業如沈陽宋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和寧波易雪松機器人設備有限公司一直在擴大規模和加速發展。同時,未來五年,中國機器人年產量將翻三倍,達到10萬臺;隨著人們對醫療、教育和娛樂的需求不斷增加,到2020年,服務機器人的銷售額將達到46億美元。
今年,豐丸科技收購了密歇根州的Paslin(美國焊接機器人公司),宋新公司增發了M&A計劃,中國在俄羅斯、以色列和硅谷進行了風險投資。這表明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已經轉向M&A發展。
但鑒于中國人口眾多,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機器人制造業領先國家相比,中國大陸機器人產業的覆蓋率仍處于較低水平。在中國,工業生產線上每1萬名員工就有36個機器人。但在相同的員工數量下,德國的工業機器人為292臺,日本為314臺,韓國為478臺。因此,從中期來看,中國機器人產業有5到10倍的發展空間。
批評者稱,政府補貼可能會導致更多機器人公司的低效率生產。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忽略了重點。如果中國不允許有潛力的新興產業擴大工業產能,中國就永遠是買方,工業利潤會繼續流向外國企業,就像中國通信業的發展一樣。在聯想、華為、小米等一批科技公司率先崛起之前,中國的移動網絡和智能手機發展在國際上還處于落后水平。
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依靠創新。自20世紀初以來,創新產業發展迅速。如今,R&D基金在中國的投資強度(R&D基金占GDP的比例)已經超過2%,超過了歐洲國家。在深圳等一線城市,該數字接近4%,與韓國、以色列等領先國家相差無幾。
未來幾年,基于龐大的人口,中國將繼續發展一些低成本運營模式的主導產業。但中國也會重視機器人產業等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這對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至關重要?,F在,中國大陸正在轉變為全球R&D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