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D打印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醫療、藝術、航空航天等領域具有更多的應用前景。然而,在國內3D打印市場,真實情況卻是“看多買少”,由于3D打印制品價格過高,消費者并不買賬。
近年來,3D打印技術逐漸成為建筑界的熱點話題。有人認為3D打印簡單易行,然而,它并非如此。事實上,3D打印技術所用的“油墨”是玻璃纖維水泥,這種材料強度大大低于一般建筑用混凝土。因此,僅限于一、兩層的房子,或者作為主體結構的一次性模板,其效益遠遠不能抵消昂貴的3D打印成本。在沒有找到成本、耐候性、強度超越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單一材質建筑材料之前,3D打印還只是一個美好的夢想。
事實上,3D打印真的沒有熱得發燙的地步。無論百度、谷歌上,有關“3D打印”關鍵字的搜索結果有多少,仔細一讀,你就會發現絕大部分都是發生在國外的事,有些更帶有濃烈的幻想主義,與國內并無關聯。用973科學家段宣明先生的話來說,“3D打印還不能稱之為產業”,不成熟不完善不容易,而富士康董事長郭臺銘的公開放言更是直接:“如果3D打印真有用,我的‘郭’字倒過來寫”。而中國3D打印人、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博士生導師顏永年指出,“3D打印不會達到所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那么夸張”。
實際上,3D打印在領域又被稱為“快速成型技術”,且并非一項新技術。其源于19世紀末的照相雕塑快速立體成型思想,基于材料堆積法的一種高新制造技術,甚至被人稱為是“上上世紀的思想,上世紀的技術,本世紀的市場”。為何在這幾年突然火起來呢?這得益于國外數百萬元級別的工業級3D打印設備搖身一變成為桌面級的設備。
在京東,便宜的3D打印機只要3000元出頭,而在淘寶,供用戶DIY的ReprapPrusaMendeli3第三代套件只要2100元,一時間受到GEEK們的追捧,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打印出各種極具創意的3D物品。當然,這也少不了媒體人的添油加醋,所以許多不可思議的新聞便突現在人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