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機械智能化的未來充滿期待。盡管現在談論機器人叛變還為時尚早,但工業機器人應用的迅速普及已經是不容忽視的事實。在被稱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元年的2014年,我國工業市場新增了6.78萬臺,同比增幅接近40%。然而,這些數字是否真的意味著中國在機器人領域迎來了遍地開花的新時代呢?
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表示,受人口紅利喪失和土地資源成本上升的影響,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而機器人的制造成本卻在不斷下降。盡管現在談論機器人替代改革已經為時尚過早,但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并非易事。首先,國內自主機器人項目起步較晚,市面上的絕大部分機器人品牌和關鍵零部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這就給企業帶來了昂貴的投資成本。其次,從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復雜性來看,目前的機器人和系統集成的技術還達不到個性化,差異化的生產要求。很多有不同裝配需求和生產工藝的制造企業,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汽車制造產業,不能依靠功能相對單一的機器人來完成。在我國,尤其是在電子制造、3C產業、精密機械加工等勞動加工密集型的華南地區,尚未能真正成功實現大面積的智能化作業操作。
對于大多數預算不充足的企業來說,在無成熟的可借鑒操作案例前提下,全面進入業機器人這塊空白領域,是件極為耗時傷財的事兒。不少企業在引進幾臺機器人后,項目幾乎處于停頓狀態,更多的企業則處于熱切地觀望狀態。
然而,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為推進制造企業的自動化、無人化進程,并力求聯合國內外多家知名機器人企業、系統集成商、和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組成機器人產業聯盟,陸續對拓野機器人、比亞迪、富士康、美的、創維、格力等裝備制造產業展開一系列的項目考察和對接交流活動。這些活動吸引了來自比亞迪、海信、華為機器、中興新、聯想、長城、創維、研祥等眾多大型制造企業和庫卡、ABB、柯馬、電裝、那智、西門子、三菱等機器人相關企業的共同參與,搭建了一個務實、有效的合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