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爺爺(嘎)上世紀50年代從秭歸下圍子、茅坪來到宜昌西壩,在楊家山屯家沱木業船廠(后為長航宜昌船廠)做木匠,后從老家來到易。其中,朱世安和朱世良成為兄弟,朱世良在羅清泉之后成為廠長。原來租住在劉思明對面的鄒念貴、鄒念貴(八九十年代城建中專校長)發家致富,后來搬到長航新村11號,西壩四路鳳凰橋北附近(現西壩路,西壩四路與建設路形成一條后街,據說與西陵二路的玻璃廠宿舍、木橋街居委會宿舍是一個圖紙,青磚房,木樓梯,木地板同時修建后來搬到了和平路的長航新村。最初, 搬家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河邊九中附近的長航宿舍,一個是和平路。賈爺爺和家人決定了后者,因為和平路離船廠近,搬家方便。
20世紀60年代,父親從荊門秀漳河水庫回來,進入計量所(現珍珠路霍星段氣象臺)。他覺得在工廠上班比在事業單位上班貴,就進了西壩利民制革廠(后來的利民化工廠)。據我媽說,中午經??吹轿野衷谑程贸燥?。說起食堂,小時候簡直就是噩夢。利民廠進廠的時候是磅房,然后是體育場大壩,到河邊的聯合碼頭,從右邊到造紙廠這邊,穿過鐵橋到左邊的食堂。鐵橋是鐵欄桿,底部像下水道蓋一樣被掏空,走過去搖搖晃晃的。公司給解放電影院發了一張電影票后,好像下雨了。當我回來的時候,我父親陪我母親走了一會兒, 然后我爸就邀請我媽去振川門鼓樓街西陵一路147號(原西陵大道71號)家里玩,從此他們就在一起了。我媽從西壩嫁到江北。小時候每天被媽媽扛到工廠,存放在托兒所和育嬰室。當時是婆婆董在照顧我。媽媽后來經常說,有一次爺爺去接我們,被嚇到了!當時河里有渡船,要在小北門碼頭趕船。為了抄近路,媽媽從江上的浮橋走到利民。該浮橋是在維修葛洲壩工程時用于排干圍堰內的水,由三根直徑半米的成品鐵圓管組成。下面的兩個管道是封閉的,上面的一個連接起來像一個坦克, 它們連成一條長長的蛇陣,漂浮在水面上。人們可以從上圓柱走到西壩的廟口。媽媽從上面抱著我,爺爺看著心里七上八下,驚呆了。冬春季節,旱季河水較淺時,可從康敏廠前原西夏寺碼頭過河。這時候利民廠等單位倒炭形成干墩,你可以搭跳板或者涉水過河。
1979年,父親分房,我們家住在西壩新興街。每天早上被爸爸騎自行車送到江北北正街小學(曾經是祁鳴小學、仁愛鎮中心小學、天后宮小學、火炬巷小學,現在是外國語小學濱江校區)。晚上在鎮川門奶奶爺爺家吃了晚飯,沿著小河圍堰從江北鎮川門經過西壩廟嘴步行回家。后來圍堰挖好了,可以通過小北門的二丫街、板橋河街到小北門碼頭坐輪渡回家,也可以沿環城西路逆流而上到小北門碼頭,經瑞福街到江灘。印象中,小北門碼頭的長下巴(臺階)走不到盡頭,霧蒙蒙的天氣更添寒意。冬天和春天,河水是綠色的, 所以坐在木船上聽著劃槳劃水的聲音,看著海浪翻滾,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船夫解開纜繩,撐離岸邊,掉頭,向上游劃了一段,然后流向康敏工廠的碼頭??拷哆吅?,船夫先系好纜繩,然后登上跳板讓客人下船。搖搖晃晃的跳板也讓一些人驚呼起來,跳著跑著。經過鄧家巷、康敏藥廠醫務室,拐進新興街的家,經過甲街、福伯公巷(皂角樹巷南)、延吉、皂角樹巷(北)、三峽藥廠門口到家。晚上我媽經常提著兩個大鐵桶去藥廠打水給家里人洗漱喝。夏天漲水的時候,從河的北邊過河會遠很多, 經過二丫街和長二巷(天后宮巷,可以從二丫街到天后宮街,天后宮街就在床單廠旁邊,毛巾廠所在的巷子。以前有鐘毅街、中英街、火炬巷等。,而且現在西陵路1號旁邊還有巷子),小北門大街,烈士廟巷,北門外的張家祥和閆家巷,北門外大街原一中校門對面,在江邊渡口上船,坐船過河。不是在九中鳳凰橋輪渡碼頭下船,有時候水太大了。當時江北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三峽大酒店,中國煙草就坐落在廟嘴橋下北門外。1981年,長江泛濫, 新興街的洪水有一英尺多深。我們搬出新興街,回到震川門鼓樓街。在西壩的三年,有驚有喜。我在新興街百貨大樓前被一只黃狗追,嚇死了。周末住上游,過橋去330長江附近的砂石碼頭玩,看砂石被皮帶機運到黃草壩葛洲壩的壩頭。帶式輸送機從橋下緩緩向上彎曲,就像一條天空之路,向南延伸,下面是漏水的山丘,一直延伸到遠處。一些不知名的花,比如橋上的向日葵,被我摘下來做花環戴在頭上。當我回家時,我很興奮地把它們拿給我媽媽看。我媽笑著說:“那些做油膩背心的(ga)都是滴臟的,泥巴都是滴的。哪里滴水了(一),就不用洗了 (不干凈)?!半x家不遠是我母親的同事李思健和李清華的家。他的小兒子李潔峰和我差不多大。他經常一起去他家后面的蓼葉湖玩,說這個湖其實是堰塘。新興街的家,廚房四家共用,沒有廁所,上廁所要走很遠的路。想到一件事就好笑。我家門口有個包鼓鼓囊囊的,后來越來越大。我媽用斧子把水泥袋錘破,把坑填上水泥。記得晚上經常有黃色的獨眼巨人翻斗車從門口經過,昂揚的聲音很震撼很嚇人。下雨時,街上會有一英尺多厚的泥。下雨的時候,車一過,水就會溢出房子。出新興街后,皂角樹巷(北)以上路段 被并入三峽制藥廠,成為廠區。三峽制藥廠廠區從內河街到外河街,新興街成了斷頭路。在西壩的日子里,三江大橋修好后,父親每天早晚騎車送我放學回家。這時候,已經快到爺爺家了。周末可以經常去和平路的長航新村走走。我媽還一路給我講了沿途的小地名:白骨寶塔、豆芽社、仁義里、向家牌樓、益達磚廠(益達新村),還有我認識的人住的地方。
在震川門鼓樓街住了一年多,后來搬到了鐵路壩夷陵路26號,父親的工廠宿舍。我媽跟我說房子是最后一個拿到鑰匙的,我爸當時不要了。他搬進來的時候,門窗都是倒著的,跟別人家不一樣。別人家的門和沙窗在外面看是綠色的,而我們家的門在外面是黃色的沙窗和沙門,油漆與周圍不協調,別具一格。我從小到大一直認為,是我媽去我爸單位大鬧,拿到了房子,就已經有分房資格了。為什么不呢?我媽的火爆脾氣,歡喜,善良,仇恨,讓我印象深刻。直到最近幾年,父親才說他晚上坐船,帶著兩條煙,兩瓶酒, 并到西壩小學給牌樓里的廠長王送禮物,才分到了房間?,F在想起來,不禁唏噓,眼里滿是淚水。一直誤會父親是阿彌陀佛,沒擔當。
2007年,小說《山楂樹之戀》紅遍大江南北。2010年電影《山楂樹之戀》上映,2012年電視劇播出。書中的地名和場景似乎很熟悉。原來江心島是西壩島,造紙廠挨著利民廠,一墻之隔,共用聯合碼頭。靜秋的姐姐和姑姑本來是一個班的,靜秋哥哥的女朋友和父親是他父親的廠領導。據說靜秋的哥哥進了江南武隆紅光港機械廠的工廠。夜明珠黃龍飯店山楂樹之戀原型晚會的照片上,媽媽認出了黃草壩小學的老太太是她的老師。聽媽媽講她小時候打零工的經歷,撿炭花,紙花,糊紙箱等等。, 看小說好像有代入感。參觀山楂樹原址時,是一次身臨其境的游覽。從廟嘴橋和三江橋下來后,下游不遠處就是魚街了。最早的魚莊是黑點魚莊,是我媽媽和同事陸在90年代初開的。賺錢之后,陸一家移居美國。黑點魚莊所在的紅磚房,被西壩土著稱為棺材房,是由康敏工廠的倉庫改建而成,樓層較低。門窗據說是為了省錢,是河對岸一個調兵遣將的瓦工建的,像個鴿子籠。小說里,這里和周圍都是放過戶外電影的地方。魚街河邊的吊腳樓是1986年賽龍舟時修建的看臺。在小說中,人們在夏天乘涼, 而程醫生和靜秋在這里乘涼的場景又浮現在眼前。靜秋遞過一張紙條,很失望...有一次我去一條街上,遇到了我媽的小學同學陳三秀,奇怪她怎么就認定我是她認識的一個同學的兒子?;厝ズ笪腋覌屨f,她小時候別人經常欺負她,沒人陪她玩。新興街百貨商店對面是裁縫店。小說里,靜秋學著踩縫紉機,跟著的師傅應該是這家店的老板。皂莢巷(北)門口,三峽制藥廠院墻外,新興街旁,這戶人家住居委會李主任。人們都說“秦瘋子”住在賈街,其實她住在皂莢巷。1995年,我聽說熊音多次回國, 但他白天不上街,晚上去西壩找朋友,怕被認出來。
小說里河對岸的中學是十二中。如今,十里紅櫻桃園碼頭上的外國語中學進駐了。桃花嶺、13號碼頭等地名依然存在。山上的火車站已經關閉。西村坪是黃白石壁灘百步梯下的南村坪,天馬壩二組的大嫂還活著。黑屋埡是喬玉坪村的黑巖屋,顏加和是原張家場公社的顏加和,傅家沖就是現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