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報觀察客戶端記者王玉璽董世梅)
6月20日中午,樂山市五通橋區岷江兩岸管道密布。
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董事長段勇上午接待了兩組來訪者,同時還組織了技術改造方案和采購優化方案的討論?!敖衲晷б娌诲e,公司又要啟動新一輪技術改造,從上到下都比平時忙?!?/p>
永祥的忙碌反映了行業的又一輪復蘇。今年以來,在下游需求的帶動下,多晶硅量價齊升。上周末,國內企業對多晶硅的平均報價為14.6萬元/噸,同比上漲近21%。
行業“小陽春”閃了好幾次。多晶硅價格的回升是否意味著行業已經調整到位?四川多晶硅企業現狀如何?
7家企業變更為2家企業。生產能力增加了幾倍。
年初每噸不到11萬,現在每噸14.6萬左右。國內多晶硅市場在過去六個月中正在回暖。相比2007年的高峰,當時是每噸350萬元。
生產正在逐步恢復。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今年3、4月份,國內多晶硅產量3.36萬噸,同比增長30%,已接近現有產能極限。
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涂建林并不認為這是“復蘇”?!盎謴蛻撌侵竿.a或減產的企業逐漸恢復生產,但10多年過去了,包括我們在內,四川只有兩家多晶硅生產企業?!?/p>
2001年建成并投產中國首條千噸級多晶硅生產線的四川廣信硅業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底宣布破產。2015年,被稱為中國“多晶硅鼻祖”的東方電氣集團峨眉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進入破產清算程序,樂電天威也于同年宣布破產。
據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多晶硅生產企業由7家減少到2家,但總產能不降反升。2008年只有幾千噸,現在已經超過2萬噸。
存活下來的企業也和原來的不一樣?!拔覀円呀浲耆P閉了低效多晶硅生產線的第一階段。生產線二期采用冷加氫技術?!蓖拷纸榻B,目前瑞能正在滿負荷生產,年產能5500噸,全部出售給母公司ReneSola集團。
另一家幸存的企業是通威集團旗下的永祥多晶硅?!澳壳拔覀兌嗑Ч枘戤a量1.5萬噸,全國第三,世界第八?!倍斡赂嬖V記者,即使在去年全球多晶硅虧損的情況下,永祥多晶硅也實現了近1億元的利潤。
難的時候搞技術改造。你必須堅強才能生存。
此輪多晶硅量價齊升,需求增加,供應緊張是主要原因。
需求方面,由于光伏發電基準電價下調,上游多晶硅需求激增。供應方面,4月份海關查獲多起多晶硅走私案件,限制了物料進口。一個月內,2015年底積累的3.5萬噸庫存全部消化,導致供應緊張?!笆紫?,我們必須活下來。要想過得好,就要靠個人的努力?!倍斡抡f。
這兩家幸存的公司有許多相似之處:
選擇在最困難的時候進行技術改造。2013年和2014年,瑞能和永祥先后啟動冷加氫技術改造。與傳統的熱氫化生產模式相比,冷氫化不僅更清潔、更環保,而且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從全國范圍來看,冷加氫技術改造也是企業突圍降本的“救命稻草”。
段勇透露,永祥還自主研發并形成了中國罕見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通過多晶硅與化工的合資,降低了多晶硅的生產成本?!敖涍^幾輪技術改造,永祥多晶硅的生產成本從20萬元/噸降到了8萬元/噸?!?/p>
所有這些都得到政府的支持。電的成本約占多晶硅總生產成本的40%??刂屏穗娰M就控制了生產成本?!按ㄆ笤陔妰r上不占優勢,西北多晶硅企業電價成本大多在20多美分?!倍斡赂嬖V記者,在省市經信部門的支持下,直購電、富余電量等優惠政策也幫助企業將用電成本從每千瓦時67美分降至45美分左右。
除了上述兩項優惠電價政策,瑞能還受益于甘梅工業園這個飛行工業園。今年瑞能享受了預留電政策,用電成本進一步降低。
市場不會熱。未來仍然面臨挑戰。
對于未來走勢,業內普遍看法是,下半年多晶硅價格將再次回調,回到12-13萬元/噸區間。
永祥廠主樓前,藍色擋板正在施工?!耙鸪钤绲?00噸試驗線,騰出空間。計劃建設500 MW多晶硅硅片項目,并向產業鏈下游延伸?!倍斡赂嬖V記者,今年將有進一步的技術改造?!拔覀儨蕚渫顿Y2億元啟動新的冷加氫節能技改項目,力爭每噸生產成本降至5.5萬元以下,同時進一步擴大產能,力爭2017年6月底達到2萬噸?!?/p>
段勇表示,整個行業的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多晶硅的價格將逐步下降。需要通過不斷的技術改造來彌補電價的短板,保持成本優勢。
永祥還向高端和下游延伸。段勇透露,本輪技術改造完成后,生產的多晶硅質量將達到太陽能N型水平,光電轉換率將超過20%。5月底,1000噸電子級多晶硅的研發也已啟動。
瑞能相對謹慎。涂建林表示,公司未來可能有擴張空間,但投資會相對謹慎?!凹瘓F公司對多晶硅的需求約為1.3萬噸。未來四川瑞能冷加氫技術改造后剩下的盈余正好可以翻倍產能,達到最佳成本模式?!彼硎?,未來,光伏行業的分工合作將成為一種趨勢。是選擇與行業內供應商合作還是投資產能擴張,將取決于價格和成本的博弈。
記者手記:技術創新,掌握命運
四川光伏行業,為什么只有永祥和瑞能熬過嚴冬?瑞能負責人涂建林說得很清楚:“不進行冷加氫技術改造的企業,最終都死了?!?/p>
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他們仍然花很多錢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這兩家企業的命運表明,無論外部條件如何,技術改造和創新都是企業最強大、最有力的生產武器,企業可以由此掌控自己的命運。
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企業。在去產能、降成本的大趨勢下,比多晶硅更需要技術創新的是什么?
技術創新不一定活,但不活大部分都會死。試一試還是活下來,就看你自己了。
實習編輯:孫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