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也是國際化大都市,人才多,資源多,機會多。但在互聯網領域,上海始終沒有涌現出一家能與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抗衡的公司,甚至杭州、深圳等一些二線城市也超過了上海。這到底是為什么?
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來分析。首先要看上海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歷史。上海作為沿海開放城市,早在改革開放前就已經形成了以制造業、金融業和貿易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這些行業為上海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也造成了上海在互聯網領域的相對落后。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高度創新和競爭的行業,需要不斷的技術突破和商業模式創新。這些創新通常需要一定程度的冒險和容錯能力。而上海的傳統工業文化傾向于穩健保守,更注重效率和收益,而不是探索和嘗試。這導致上海缺乏敢于打破常規、追求夢想、不怕失敗的企業家精神。
其次要看上海的人才結構和流動性。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適合互聯網行業?;ヂ摼W行業需要具有高度專業化、創新和團隊合作能力的人才,能夠適應快速變化和高壓的工作環境。
但過去幾十年,上海吸引和培養的人才很大程度上來自歐美外企或傳統行業背景。這些人才習慣了規范、系統、穩定的工作方式,享受著高水平的薪酬福利和生活質量。他們很難接受初創互聯網公司的特質,比如996視公司為家,打雞血一樣努力,隨時面臨挑戰或失敗風險等等。
此外,隨著近年來北京等地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在資金支持、政策優惠、市場需求等方面形成明顯優勢后,很多人對互聯網行業感興趣或者已經從事互聯網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