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強師”舉措,吹響了加快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號角,也為新時期“如何強師”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本。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和戰略支撐。報告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專門部署,突出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和改革的意見》發布,再次強調了教師對教育的極端重要性。
以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無疑是提升教育強國的邏輯路徑。如何強化老師?沿著這條邏輯主線,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迫切需要我們構建世界一流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這也成為新時期教師教育的新使命。
回望2022年,圍繞教師教育使命,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了《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簡稱“強師計劃”)。以教師強校計劃為重點,師范教育協同素質提升計劃快速實施,“卓越教師計劃”師范生培養力度加大,小學科學教師培訓文件出臺...一系列“強師”舉措,吹響了加快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號角,也給了新時期“如何強師”最好的答案。
強師計劃的出臺,是為師資隊伍建設尋找一個“支點”。
強師計劃產生于《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出臺的第五年,也是《振興教師教育行動計劃(2018-2022年)》實施的最后一年。
“新時代的中國教育需要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高質量的教育離不開高質量的教師,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離不開高質量的教師教育體系。因此,在當前的時間節點上推出強師計劃恰逢其時,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比A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李政濤說。
《教師強校計劃》圍繞完善我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健全高水平教師培養機制、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治理水平、推進教師隊伍數字化建設,提出了15項具體措施,包括建基礎提質量、補弱勢、做優建強,涵蓋了教師教育的各個維度,具有典型性和系統性。
《教師強校計劃》作為一份綱領性文件,首次提出“加強培養,完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這是我國教師教育的薄弱環節之一,也是眾多教師教育專家和研究者熱切關注的話題。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教師教育的投入。目前,215所師范院校和500多所非師范院校參加了教師培訓,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體系。但師范大學的辦學水平和保障水平仍有待加強,師范大學的辦學條件有待改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發改委支持約50所師范類高校加強教學科研設施建設,支持每所高校在中央預算內投資1億元。
在政策和資金的雙重加持下,如何構建完善的教師教育體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師大教授鐘秉林建議,根據“十四五”規劃,充分發揮師范院校在教師培養中的主體作用,鼓勵綜合性大學舉辦教師教育,鼓勵高水平工科院校開展教師職業教育。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師范大學校長劉依純指出,提高教師整體素質,需要完善教師教育制度:一是通過政策吸引機制提高生源質量;第二,通過師范院校培養模式的改革,提高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素質;第三,通過在職經驗和職業培訓提高發展質量。
總之,縱向上,教師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養需要整合和加強;在橫向上,師范大學和綜合性大學的教師教育機構需要在培養模式和學科建設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今天,改革的大幕已經拉開?!督處煆娦S媱潯妨谐龅倪h期目標是,到2035年,構建開放、協調、聯動的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滿足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的要求。想象一下未來,這一幕離我們并不遙遠。
合作提質提速,助力師范教育做強做優。
師范大學是教師培訓的主要來源,是教師教育的主陣地。如何更好地培養師范生,提高教師培養質量,讓最優秀的人才培養更優秀的人?建設一所強大的師范院校是題中之義。
師資強校計劃提出,實施師范教育協同質量提升計劃,重點建設薄弱師范院校。
2022年,作為強師計劃的落地,師范教育協同質量提升計劃正式啟動,由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10所高水平師范院校牽頭,部分省級高水平師范院校作為“協同幫扶”院校參與,共同幫扶薄弱師范院校。這個計劃覆蓋了全國72所師范院校。
40年來,關于師范大學整合與師范大學性質的爭論一直沒有斷絕。一些薄弱的師范大學轉向綜合類學校,師范生培養被削弱。師范教育協同質量提升計劃強調回歸師范教育初心,聚焦師范教育主業,這也給地方薄弱師范院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自2022年6月以來,師范教育協同質量提升計劃十個小組相繼召開聯席會議,啟動了一系列幫扶工作。
在湖南師范大學,從2022年7月開始,由湖南師范大學承辦的薄弱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師能力提升培訓班、福建師范大學團委牽頭的首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湖南師范大學與寧夏師范大學聯合承辦的農村小學骨干教師培訓班相繼開課,拉開了集團大學生的學習大幕。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薄弱師范院校的發展,“教師培訓基地”在受援高校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懷化大學、寧夏師范大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在西南大學代表團中,西南大學牽頭組織并參與了幫扶高校與受援高?!耙粚σ弧钡纳钊胩接懡涣?,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點學科專業建設、提升學校管理發展水平等方面做好幫扶薄弱師范院校工作。未來,集團高校還將下大力氣聯合開發網絡課程資源,聯合教研,促進學科教學和教師共同發展,積極開展大型學術論壇和專家報告會,推動七所高校教師教育高質量發展。
雖然受疫情影響,但群團工作的開展遇到了一定的阻礙。但很多高校在克服重重困難后,在實際幫扶的過程中,收獲了成長,結下了友誼。
“由于合作,我們與寧夏師范大學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為實施協同質量改進計劃奠定了堅實的合作基礎?!备=◣煼洞髮W相關負責人說。被派往西南大學的河西學院干部王明波說,“西南大學文學院在師資培養、學術領導力與素質提升、學科建設指導、專業認證等方面的一攬子幫扶項目,真可謂雪中送炭?!?/p>
可以預見,2022年開始的師范教育協同質量提升計劃,將從源頭上提升基礎教育教師的供給質量。當然,協同素質提升不僅僅是“扶弱”,更是促進我國師范教育的協同“共贏”發展機制。
"High-level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not pure exporters and contributors. Young teachers in these universities form partners with young teachers in upgrading normal universities through teaching, research, curriculum co-construc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or training ... Collaborative upgrading is an integral development action of China's normal education system." Zhao Jian, secretary of the Party branch of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College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head of the expert working group of the collaborative quality improvement plan for normal education, said.
“優師計劃”“擴容”,培養扎根鄉村的“明日之師”
“希望你們繼續秉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珍惜時光,刻苦學習,砥礪品格,增長傳道授業解惑本領,畢業后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為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022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師范大學“優師計劃”師范生的一封回信,在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
“優師計劃”,指的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從2021年開始,由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與地方師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為832個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中小學校培養1萬名左右本科師范生。2022年教師節前夕,北京師范大學“優師計劃”師范生代表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入學以來的學習收獲,表達了畢業后扎根基層教書育人的決心。
“我將在畢業后回到我的家鄉——貴州黔東南,扎根基礎教育,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揮灑自己的無悔青春!”收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后,北京師范大學“優師計劃”師范生熊國錦說。
“優師計劃”的指向性非常明確,這一計劃的持續實施將有助于優化欠發達地區教師隊伍結構,提升當地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水平。
“這是推動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力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的重要舉措?!苯逃拷處煿ぷ魉舅鹃L任友群說。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師范大學“優師計劃”師范生的重要回信精神,2022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優師計劃”師范生培養工作的通知》。這份文件在厚植扎根基層教育報國情懷、鍛造傳道授業解惑過硬本領、優化過程管理激發學習動能、深化協同機制支持終身發展等方面提出要求,要求師范院校在師范生培養共性要求基礎上,切實做好“優師計劃”師范生培養工作,為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造就一批“四有”好老師。
事實上,承擔“優師計劃”任務的相關院校早已開展行動。北京師范大學在收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的第二天,學校黨委在深入學習的基礎上研究決定,將2023年“優師計劃”招生規模擴大至800人,并逐年擴大招生名額和招生范圍,力爭“十四五”期間覆蓋全部脫貧縣及中西部陸地邊境縣所在省份,同時通過“強師工程”全方位支撐“優師計劃”。
華中師范大學校長郝芳華介紹,該校以“四個優化”推進“優師計劃”,包括“優化招生工作,精心組織生源”“優化培養體系,落實‘五育’并舉”“優化師范技能,突出數字化培養特色”“優化協同機制,搭建強師平臺”。以招生工作為例,學校連續兩年面向西藏、新疆、云南、貴州、青海等22個中西部省份每年單獨增加150個計劃,校領導分別帶隊前往生源地為“優師計劃”新生代表發放錄取通知書,為“優師計劃”師范生上“第一課”。
再過兩年,"優師計劃"師范畢業生將走上工作崗位,扎根鄉村開啟育人之旅。經過四年量身定制的課程浸潤,他們將帶著滿滿的熱情與熟練的技能,在廣袤的鄉村中小學揚鞭奮蹄,為振興鄉村教育帶來新的活力。
教師培養"補短",讓科學教師"強起來"
2022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訓的通知》。這份文件直擊職前科學教師培養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從強化科學教育專業招生規模、加大相關專業科學教師培養力度、優化小學科學教師培養方案、創新小學科學教師培養協作機制四個方面進行了宏觀部署。這對當前我國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設無疑是一個有力的“補充”。
“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發布以來,第一個專門針對特定專業教師培養的文件。任友群主任在本報撰文指出,此舉意在增加科學教育或理工科專業的小學科學教師供給,為從小培養更多有科學夢想和創新抱負的青少年奠定人才基礎。
在長期從事科學教育的專家看來,由于種種原因,過去科學教師的培養與需求出現了很大的錯位。一方面是高校培養的理科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不理想,另一方面是中小學尤其是小學急需大量理科教師,無法引進。中國青年科技教育家協會科學教師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重慶師范大學教授林長春指出,如何提高新時期科學教師培養質量,是高??茖W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一次將教育、科技和人才融為一體。加強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提高科學教師培訓質量,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教育部相關文件的應有之舉。
《關于加強小學科學教師培訓的通知》可謂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任友群強調,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事業,推進小學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時不我待的“小切口”。師范院校應主動承擔起培養科學教師的時代使命,把加強科學教師的培養納入學校工作的重點。
幸運的是,一些師范大學找到了培養科學教育人才的新途徑。例如,廣西師范大學基于對科學教育和師資培養重要性的認識,在20多年前率先成立了科學教育研究院,開設了科學教育本科專業,走上了科學教育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的開拓之路,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
在廣西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羅興凱看來,“是創新實踐——在理念、內容、方法上依靠創新引領和驅動的實踐,使問題得到系統解決,從師范教育源頭上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中小學教師,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面向未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會像廣西師范大學一樣重視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關系到科技強國戰略的實施和國家的長遠發展規劃,科學教師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源頭。我們期待越來越多的優秀理科教師不斷涌現,為科技強國建設注入強大力量。
在線培訓和升級,創新教師教育模式
給教師培訓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是賦予教師教育能力的重要舉措。
2022年初,教育部啟動“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3月,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正式上線。7月,實施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暑期教師培訓”專題學習活動。
據了解,“暑期教師培訓”課題是近年來國家層面針對各級各類教師組織的規模最大的專項教師培訓。按照“通識教育+學科”的課程設置,提供優質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支持教師充分利用暑期自主學習,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能力。項目提供2258種資源,教師可以在每門課程中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在學習時間上,老師可以在暑期靈活選擇學習時間。
自2022年7月20日正式上線以來,老師們積極參與。截至8月31日,已有超過1300萬教師注冊專題學習,專題頁面累計訪問量近13億次。
“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開展暑期教師培訓,是數字時代提升教師能力和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創新教師教育模式、探索構建現代教師教育體系的重要實踐,是以數字化手段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積極探索。"在"暑期教師培訓"專題畢業典禮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指出。
依托大數據,平臺可以通過個人空間記錄老師已經學了什么和正在學什么,并記錄學時。同時,該平臺已與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連接。教師登錄并驗證身份信息后,平臺可以為教師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
當線上培訓成為常態,數字素養將成為教師新素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教師成為數字化學習的實踐者,不斷增強運用數字化技術優化、創新和改變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從而“教得更好”。(記者黃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