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某公安機關偵破了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系列案件。偵查員發現,該團伙主要成員多為90后、00后,甚至有學生參與其中。近年來,一些青少年由于法律意識淡薄,誤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的泥潭,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工具人”。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簡稱“扶信罪”)聽起來很奇怪,但卻離日常生活不遠。2022年上半年,檢察機關起訴扶信6.4萬人。在各類刑事案件中,起訴人數排在第三位,前兩位是危險駕駛和盜竊。
貪圖小利、僥幸、無知、愚昧是“扶信”高發的根本原因。但是,所謂的“事先不知情”是站不住腳的,并不是有罪不罰的理由。曾經有一個年輕人,借了一個銀行賬戶一個星期,獲利只有100元,卻因為幫犯罪分子轉賬被判了三年有期徒刑。從司法實踐來看,涉嫌“扶信”,并不要求當事人知道對方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如果他們知道,就涉嫌共同犯罪。當事人不知道,但結合因果和基本道理,可以推斷當事人應該知道。
很多“扶信”嫌疑人在被司法機關起訴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觸犯了法律。他們以為只是借個銀行卡,借個微信賬號的事,既沒偷也沒搶。一些在校學生或剛步入社會的人,受到所謂“高薪”“兼職”的誘惑,法律意識淡薄,心存僥幸,成為電信網絡犯罪的“幫兇”。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打擊和懲治信息網絡犯罪白皮書(2020-2021)》顯示,助信犯罪呈現低齡化、低學歷化、低收入化的“三低”現象。其中90后、00后占65.48%。
遠離“助信”,公安機關和金融機構要相互配合,大力開展典型案例審判宣傳推介活動,切斷非法開設銀行卡、電話卡的渠道,建立多層次、多角度的反詐騙“防火墻”,加強源頭防范。對于在校學生,有關部門要繼續聯合學校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不做犯罪分子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