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翔威主營業務以顯示芯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為主,主要采用無晶圓廠制造模式(產品的生產、封裝和測試分別委托給晶圓廠商和芯片封裝測試廠商)。公司產品為集成顯示芯片和分離顯示芯片,適用于目前主流的TFT-LCD和AMOLED顯示技術。
據悉,新象威已與BOE、深天馬等主流面板廠商,以及駿怡電子、怡華顯示、給力光電等顯示模組廠建立合作。該芯片產品已應用于惠普、戴爾、長虹、聯想等終端品牌。
收入飛速增長,但可持續性令人懷疑。作為顯示芯片廠商,新微的產品分為集成顯示芯片和分離式顯示芯片。受應用場景和客戶需求影響,集成顯示設備主要應用于中小尺寸顯示設備(10英寸及以下),以智能穿戴和看重便攜性和功耗的手機為代表;分離式是選擇大尺寸(10英寸以上)顯示器件,如平板電腦、IT顯示器件、電視和商用顯示領域,可以滿足同時驅動多個顯示驅動芯片的要求。
收入構成方面,集成顯示芯片貢獻收入較多,占報告期(2019-2021年)主營業務收入的65.50%、59.30%和63.32%,其他收入來自分立顯示芯片。
報告期內,新湘威營業收入分別為2.06億元、2.97億元、6.29億元,凈利潤分別為-879.8萬元、2541.22萬元、1.53億元。2020年公司扭虧為盈,2021年收入較上年增長112%,凈利潤增長高達5倍。甚至公司的毛利率也從2019年和2020年的20.98%和20.91%增長到了48.62%。
根據CINNO的統計,2021年,新相微顯示驅動芯片出貨量在mainland China排名第五,2020年,LCD智能穿戴市場出貨量排名全球第三。
對于新微營收的突然增長,證監會要求公司結合2022年上半年營收情況說明營收增長的驅動因素,是否符合行業趨勢。鑫祥威回復稱,報告期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主要受市場需求、國內替代、客戶拓展、產品創新等因素驅動。
新魏翔表示,顯示驅動芯片產業的發展與面板產業以及電視、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終端消費市場的發展密切相關。2021年,消費電子行業景氣度將上升,晶圓和各類芯片產品的供求關系將發生階段性變化,導致產品銷售價格上漲。以AMOLED智能手機面板為例,根據CINNO報告,2021年由于驅動芯片產能短缺,其價格持續保持高位,下半年短缺情況不減。
然而,2022年上半年消費電子市場遇冷,尤其是智能手機銷量銳減。CINNO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市場智能手機銷量約為1.34億部,同比下滑16.9%,創下2015年上半年最差銷售業績。從公司營收來看,增速有所放緩。2022年上半年,新鄉衛營業收入為3.25億元,仍高于2019年和2020年同期,但低于2021年同期。驅動芯片供不應求的市場需求能否持續,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背靠BOE,有關聯方買賣商品。報告期內,BOE連續三年位列新網威第一大客戶,貢獻金額分別為6,599.16萬元、1.06億元、2.0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1.97%、35.68%、32.80%。
然而,新祥威與這個最大客戶的關系并不簡單。BOE的實際控制人為北京電控及其控股子公司北京延東,后兩者也是新湘威的直接股東,分別持有其7.09%和7.84%的股份。
從供應商的角度來看,新象威向BOE銷售分離式顯示驅動芯片和顯示電源管理芯片,其中顯示電源管理芯片的供應商為智芯科技,公司將根據BOE的采購需求向智芯科技發起定制采購。
新象威連續三年第一供應商為智芯科技,采購金額分別為4873.92萬元、1.04億元、1.77億元,占采購總額的32.55%、41.85%、49.87%。隨著新祥威對BOE銷售金額的增加,公司對智芯科技的依賴程度也在增加,占總采購量的近50%。
值得注意的是,智信科技是中國臺灣省的上市公司,新微股東之一(持股3.11%)的臺灣省類比,是智信科技控制的公司。所以,智芯科技也是新西威的關聯公司。
問詢回復顯示,芯翔威已于2016年與臺灣省類比(智芯科技的控股子公司)合作,計劃共同開拓中國大陸的顯示電源管理芯片市場。最終決定使用智芯科技作為BOE定制采購的供應商,也和BOE進行了充分的溝通。
鑫祥威在招股書風險提示中表示,如果公司未來繼續加大與BOE、置信科技的業務合作規模,也可能導致向關聯方披露的采購金額以及與關聯交易相比的采購金額進一步增加。
作為關聯方向最大供應商采購,作為關聯方向最大客戶銷售,夾在中間的新相恐怕話語權稍弱。
新象威在招股書中表示,全球顯示芯片市場高度集中。與永璉科技、仙境光電、三星、Magnachip等國際大型頭顯廠商相比,新象威在整體規模、資金實力、海外渠道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在中國市場,新翔威的表現尚可。根據CINNO提供的2021年中國大陸面板廠電源管理芯片供應商市場排名,新翔威排名第五,占該細分市場約6.3%。排在第一位的是同時申請IPO的吉創,然后是李沁科技、永璉科技、智芯科技等公司。
但在科研水平上,新象威與同行有一定差距,專利數量和R&D人員數量遠低于同行。R&D費用率也逐年下降,從15.36%降至8.77%,逐漸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作為一家生產和銷售對關聯方依賴比較大的公司,想要進入資本市場,恐怕還需要提高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