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第二年。國家強調“我國要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加大扶貧投入,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堅持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施策,因貧施策”。農村電商以其針對性的商業模式和因地制宜的產品供應體系,成為推進全面扶貧、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
面對農村電子商務這一潛在的“藍海市場”,黨和政府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完善農產品跨區域冷鏈物流體系,實施“快遞下鄉”工程。很多電商巨頭也下鄉了。阿里巴巴提出“千縣千村”計劃,3到5年內建立2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20萬個村級小服務站;JD.COM投資50億在全國2200個區縣建立自己的倉儲物流體系,提出2017年底實現全國所有行政村的物流網絡覆蓋;2012年,中國郵政在農村設立了11萬個線下網點, 到2015年底,運營中心達到275個,倉儲配送中心達到100個。
然而,在農村電商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據統計,目前的農業電商只有1%盈利,4%持平,但7%嚴重虧損,88%略虧。這一結果與農產品整體質量不高,平臺上銷售的產品質量標準不一致密切相關。電商平臺銷售的農產品安全系數不高,農藥殘留、激素殘留等不安全因素較多?!叭芬粯恕碑a品數量和比例低,不能滿足消費者對優質健康農產品的需求。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倡導的“調結構、去產能”,為解決當前農村電商困境、促進電商平臺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徑。發展農村電商,推進供給側改革,成為農產品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