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基礎設施、人才、物流、技術等方面,農村的條件都落后于城市。農村電子商務作為支持農村發展的新途徑,受到政府和行業人士的一致支持。
說起農村電商,是這兩年非常熱的一個詞,各地政府都在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監測數據(100EC。CN),互聯網+知名智庫,中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2014年達到1817億元,2015年達到3530億元,同比增長94.3%。
農村電子商務的四個層次
農村電商的概念不僅僅是網上交易,也不僅僅是工業品下鄉或者農產品進城。農村電商至少包含四層含義:
1.通過網絡渠道銷售農產品的農產品電商,有網上批發和網上零售的形式,而不是簡單的開淘寶;
2.以銷售當地特色產品(包括工業品)為主營業務的農村聚集的農村電商;
3.聚集縣城周邊電子商務的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資金流,形成電子商務服務業、包裝倉儲物流相關產業、商品配套供應產業協調集群發展的縣域電子商務;
4.通過電商終端延伸農民需要的生活服務、農業生產資料、生活用品,實現農村電商服務鄉村。
簡單來說,主要做兩件事:一是讓工業品進入農村市場,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工業品衰落;第二種是把農產品賣到城里,也就是農產品往上走。
農村電商發展中的痛點
對于農村電商的模式,曹磊認為:“目前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鄉的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農民信息化程度低,購買力有限。從全國范圍來看,農村電商還沒有出現真正成功的模式?!辈芾谥赋?,互聯網行業大格局變化,城市電商已經趨于飽和,各大電商開始搶占農村市場,發展緩慢的農村電商也開始受到關注。在互聯網行業變革的大格局下,城市電商已經趨于飽和,各大電商開始搶占農村市場, 而發展緩慢的農村電商也開始引起關注。農村商業生態既有其復雜的一面,也有其充分的發展潛力。農村電商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也暴露出其痛點。
痛點一:買賣難的問題: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鄉的問題仍然沒有很好的解決。農民信息化水平低,農民購買力有限,農民購買的下游農產品品類有限,農民結構群體存在問題。
痛點二:行動促進疏遠。農村電商基礎差,人才匱乏,商業模式還不成熟。注定需要政府及時上手,創造條件,積極扶持,尤其是一把手工程。
痛點三:實踐中存在很多誤區。最常見的有三種沖動:盲目搭建平臺的沖動;有盲目建公園的沖動;有吸引大商人、大資本的沖動。
痛點四:理解兩極分化。過去中央沒講,國務院沒安排,不想動;現在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在抓電商,所以突然從停滯轉向貪婪和狂奔。
痛點五:盈利模式有待發現。農村電商是需要長期投入的民生工程,但目前需要探索更好的盈利模式。
痛點六:物流成本高。農村人口分布繼承了古代社會的部落結構,對農村電商物流體系提出了巨大挑戰。
痛點七:規模小。相對于中國的城市電商和跨境電商,農村電商市場還很小。這為農村電商實現規?;?、標準化、集約化、信息化設置了障礙。
痛點八:操作難。農村電商面臨的農民/農民群體普遍對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應用不熟悉,實際操作水平較低,給電子商務發展帶來挑戰。
痛點九:售后服務難以滿足。目前在電商行業,尤其是B2C電商,雖然已經基本實現了銷售層面的線下模式,但是電商在售后服務方面仍然承載著相當大的工作量。
痛點10:消費觀和誠信問題。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還缺乏一些必要的條件,農民對電子商務缺乏了解。目前,大多數農民更喜歡在實體店購物,而不是在網上購物。對電子商務概念缺乏了解是電子商務推廣的一大障礙。
農村電商的未來之路
要讓農民有可持續的消費能力,從農村電商的角度來說,應該在工業品下行和農產品上行之間實現相對平衡。至于未來農村電商之路怎么走,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入手:
1.農村電商需要多方“聯姻”
無論農村電商的市場空間有多大,農村電商都不是單一力量可以做到的,至少包括政府、平臺、電商、傳統企業。沒有這四者的配合,是無法實現的。尤其是縣級以下,如果沒有政府來建設這些公共基礎設施,其他電商是無法生存的。
另外,農村電商的重心主要在銷售端。如果沒有龍頭企業,沒有合作社,沒有家庭農場,沒有普通農民生產適合電商銷售的產品,電商也是聰明的女人。如何拼接短板讓農村電商發展越來越順暢,亟待多方共同努力,主動作為,共同發展。
2、線上線下要“抱團取暖”
電商今天,一切皆有可能?,F在有一些新的東西打破了我們對傳統電商的看法?,F在消費者消費水平高了,有新鮮水果誰還會吃罐頭?消費升級帶來了很多新的出路。如何看待當前農產品的發展趨勢,必須關注人們的消費心理。
目前新零售的方向是通過線上線下渠道的融合來尋求成本和大數據的優勢,通過商品運營的升級來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傳統和新業態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優勢,未來必然是走向融合。將線上溝通互動、吸引客戶、精準營銷的優勢與線下真實體驗、品牌口碑、物流配送的優勢相結合,取長補短,協同發展,是農村電商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3.加大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釋放強大活力。
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多,是農村發展電商的最大短板和痛點。正在進行的“互聯網加流通”改革,有望幫助農村補齊短板,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是加快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創新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充分利用金融支持手段,通過PPP、產業基金等市場化模式鼓勵和撬動更多民間資本投入,鼓勵商貿、供銷、郵政各方共享硬件設施和網絡服務,加快農村物流體系網絡建設。
二是發展農村寬帶網絡,不斷提高覆蓋率,提高傳輸速率,加快農民普及,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第三,發展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形成以正規金融機構為基礎、農村合作金融為主導、政府政策性金融為補充、民間信貸為補充的多元化互補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增強“造血”功能。
第四,整合物流信息與物流企業,特別是第三方物流企業,利用信息、倉儲和冷鏈、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和現代企業管理系統等先進技術,建立以電子商務交易為中心的實時物流信息共享平臺,培養高素質的物流配送人才,形成一套科學高效的物流支撐體系。
為進一步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快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綜合施策、多管齊下,加大對農村物流、信息、金融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推動人才培訓和相關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標準化體系,引導人才、資金和技術向農村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