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具有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特點,為企業、制造商和個人消費者提供了新的交易渠道。大宗商品電子商務為買賣雙方提供了便捷、安全的交易平臺,在微觀上提高了買賣雙方的交易效率,在宏觀上通過電子商務的產業集群效應促進了產業鏈的發展。但筆者認為,目前的商品電商離“真正的”電商還很遠。商品電商要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還有幾道坎。
第一個障礙:實現持續盈利
目前大部分電商平臺還沒有走出虧損。雖然平臺的規模和整體體量都在不斷擴大,但從成交額和利潤可以看出,只有少數平臺是盈利的。
以鋼鐵電商為例,鋼銀、找鋼網、歐冶尚云2016年營業收入較2015年大幅增長。這三個平臺2015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11億元、200億元和198億元。2016年,這三個平臺的營業總收入達到1000億元,位居行業第一,但其他很多鋼鐵電商平臺的成交額卻大幅下降。
另外,電子商務平臺雖然產生利潤,但是電子商務交易的利潤占比仍然較低,或者說電子商務的真正發展仍然有限,平臺上買賣雙方自動自愿交易的數量仍然很少。而且B2B比B2C更難做,探索之路依然艱辛。
可以說,大部分工業電子商務平臺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電子商務平臺為企業降本增效、創造價值、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尚未發揮出來。大部分倉儲業務只停留在現貨層面,與平臺對接有限(不排除個別平臺做得更好)。與此同時,供應鏈金融進展并不順利,沒有在解決資金需求問題上發揮有效作用。
第二道坎:提高標準化建設水平
這里所說的標準化建設,不僅僅是產品本身的標準化,還包括電商平臺各個環節的交易和服務的標準化,比如如何保證平臺資源與實際倉庫資源一致,如何處理交易過程中的一系列議價和質量異議,如何有效縮短溝通時間等。
此外,在倉儲物流方面,雖然很多電商平臺在倉儲、物流、數據、信息甚至資金方面都進行了嘗試探索,但很少形成一套標準化的服務流程,而是各自為政,獨立運營。市場統計指標和數據交互缺乏統一標準,也造成了市場與倉儲、物流、金融的銜接障礙。對于商品電商平臺來說,缺乏一套各方普遍認可的標準,導致優劣難辨,顯得比較混亂。也難以真正發揮降本增效、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所以對于工業產品,很多用戶還是被動使用平臺,而不是主動使用。用戶的時間成本、材料成本和差異化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傳統的交易方式仍然是主流。當然,并不是說缺乏標準化建設是這方面的主要原因,但也反映了電子商務在這方面的不足。電商平臺只是成為了用戶尋找資源、獲取信息的平臺,而不是交易的平臺,更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平臺。
第三關:善用大數據
目前大數據在大宗電商平臺的應用并不高,一方面是還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另一方面是數據和產業結合還需要時間。商品電商平臺在使用大數據時,不應僅僅停留在對商品數量(包括各種交易量、各種資源)和價格的統計,還應記錄和分析用戶的交易偏好、交易習慣、需求和交易行為。這些積累將更好地增強平臺的可預測性和策略。同時,數據也會促進平臺的建設,尤其是在用戶采購節奏、采購區域、運輸路徑、資源合理配置等方面。
大量的決算數據需要耐心收集,但是大部分用戶并沒有專門的部門來做這件事,所以很難獲得高質量的數據來為自己提供決策支持。電商平臺則不同,它可以集中各種資源,有利于數據的生成和應用。因此,商品電商平臺要利用好大數據技術,提高平臺競爭力。
第四關:找準自己的定位
商品電商不能犯自身定位錯誤,把商品變成金融衍生品,無限放大金融屬性,加大杠桿,制造泡沫。電商定位要放在服務上,整合資源,解決降本增效和優化資源配置的問題。大宗電商平臺的發展要從優化供應鏈的角度提供深度服務。
電子商務的一切努力,無論是提供倉儲物流、加工服務,還是數據和金融服務,都是為了提升服務能力。未來的電商平臺一定是讓行業集約化,而不是去中心化。很多大型電商在交易量和平臺量都很低甚至商業模式都不清晰的情況下,利用商品天然的金融屬性發展供應鏈金融。這是非常激進和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