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凈化家庭庭院,擁抱健康生活——全國文明家庭積極參與愛國衛生運動的體會
家庭是社會中最小的細胞。小家庭干凈美好的家居環境,綠色的生活方式,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健康和諧。新華社記者近日在北京、遼寧、青海、安徽、重慶等地的文明家庭看到,文明家庭成員自己動手打掃、美化房間、庭院、公共空間,自覺用文明、健康、綠色的方式擁抱美好生活。
做好家庭衛生,安心。
在重慶市武隆區楊嬌鎮石窗村,全國文明家庭楊興明家的農家樂總是干凈整潔。老楊曼興明雖然年紀大了,但每天還是能做一些相對輕松的農活,割豬草,刨土豆,老人精力充沛。楊興明的大兒子黃繼才每天早上都要花半個多小時收拾大廳和廚房,清理院壩里的落葉。
“家里衛生好,我心里也舒服?!秉S繼才說,勤于家務,保持干凈衛生,是他們家多年的傳統。
楊興明家五代同堂,120多口人。他們的后代秉承了“孝為先、勤儉持家、忠厚老實”的十二字家風。黃繼才說,現在村里開展衛生評比,家里經常得到干凈院子的表揚。
遼寧省大連市瓦房店市三臺鄉西蘭旗村的村民們告別了農家院,全村人都上樓了。從農村大院搬到居民區,全國文明家庭測評獲得者溫福珍感覺生活變化很大:以前屋子里里外外都是煙塵,現在窗戶干凈一塵不染。溫福珍說:“大環境好,小家要整潔干凈?!?/p>
雖然已經77歲了,但溫福珍并沒有讓自己閑著。疫情期間,她主動承擔了這個樓道的消毒工作。一天三次,她戴上口罩,拿著噴壺,給樓道和垃圾桶消毒。
89歲的國醫大師李濟仁懸壺濟世60多年。他走進安徽蕪湖的家。房間簡單而整潔。除了木質的餐桌、沙發和茶幾,一個一米見方的魚缸,旁邊的玫瑰、杜鵑花、芙蓉花都相當搶眼。李濟仁的女兒李燕告訴記者,她的父母尊重自然,生活簡單,注重衛生。去年,他還研究并實施了生活垃圾分類。
小區環境優美,我們累并快樂著。
在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全國文明家庭獲得者馬志翔帶領記者在他所居住的社區散步聊天。一排排整齊的樹和五顏六色的花映入眼簾,仿佛他在一個花園里。小區噴泉邊,幾位老人正在曬太陽。馬志翔和他們聊天,撿起煙頭和樹枝。
馬志翔說,社區志愿服務隊會不定期舉辦活動,打掃社區衛生,清理小廣告,宣傳科學。因為隨意撿垃圾,馬志翔的雙手經常沾滿灰塵,但他覺得這樣的生活是幸福的。馬志翔說:“雖然我的手很臟,但我的家、社區和城市會變得更干凈。這是我的愿望?!?/p>
家庭和睦,婆媳和睦,組建滿族藝術團弘揚孝道,倡導文明,2016年溫福珍家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如今,文福珍在傳播文明鄉風的同時,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文明鄉風環境整治行動中。村民從農家樂搬到了居民樓,但一時改不了老習慣,不太注意環境衛生。文福珍帶領大家,除了搞好自己的衛生,還主動承擔起小區公共區域的清潔工作。
溫福珍說:“社區是一個大家庭。國家給了我文明家庭這么高的榮譽。我會起到示范文明家庭的帶頭作用?!?/p>
“文阿姨領著我們送口罩,撿垃圾。我們又累又開心。我們希望在她的帶領下,疫情盡快被戰勝,大家一起跳秧歌,一起再跳?!蔽母U涞泥従油跏缜僬f。
踐行綠色環保,擁抱健康生活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大家上了一堂公共衛生科學課,也讓人們借機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文明觀念。中醫大師李濟仁最近經常出去“照顧”大家。他說:“正氣要守在里面,邪不可為。鍛煉好了,遇到傳染病就有抵抗力了?!?/p>
五一假期的第一天,李濟仁在女兒李燕的陪同下,來到社區的活動廣場,給鄰居們上了一堂健康知識課。李濟仁解釋了新冠肺炎疫情后大家關心的疾病預防問題。在他看來,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有助于抗擊疫情。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創造良好的社區環境,疫情才能“無處容身”。
在北京生態涵養區之一的門頭溝區,保護綠水青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市民王靜的老家在門頭溝區妙峰山鎮壇廠村。上世紀80年代,為響應國家防塵固沙的號召,公公李承包了1300多畝荒山,種植了側柏、油松、楊樹、柳樹、榆樹、槐樹等10余種樹木。目前,山上已經生長了30多萬棵樹。雖然王京一家早已住進了市區,但這些年來,他們還是經常到山上走一走,修剪一下樹木,撿撿垃圾,為北京的藍天守護著一片綠色。
王靜說:“現在我女兒養成了一個好習慣。當她看到小區里的垃圾時,她會主動撿起來,一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著我們身邊的環境。我們會永遠記住父母的囑托,讓我們的家更綠、更美、更富?!?記者杰克、耿、、、周文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