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持續一個多月的樂山教育系統“暖冬行動”圓滿結束。在持續開展教育綜合扶貧的背景下,全市教育系統以“送被褥、捐冬衣、送熱水、御寒、保安全”為主要內容,將各區市縣及其對口支援學校的愛心和溫暖源源不斷地送到彝族地區和山區,極大地改善了彝族地區和山區貧困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讓他們度過了一個溫暖的冬天。
暖冬行動貧困學生心里暖
我穿上嶄新的棉衣,蓋著溫暖的被子,用了大量的熱水...在寒冷的冬天,樂山教育系統組織的“暖冬行動”不僅為我市偏遠山區、彝族地區的貧困學生送去了過冬物資,也將溫暖送到了孩子們的心田。
2014年12月1日起,在持續一個多月的“暖冬行動”中,“熱水供應、防寒安全”成為“暖冬”的重點工作。全市教育系統共投入150萬元,對39個村和教學點的門窗、玻璃、天花板進行了維修,確保了偏遠村和教學點的教室有門、有屋頂、有天花板。
同時,市教育基金會共籌集資金70萬元,以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熱水,為彝區24所學校購買了供暖系統,為馬邊彝族自治縣5所學校購買了572套被褥。保證學生冬季有熱水喝、洗腳洗澡,保證冬季吃飯、生活、行走安全。
在送溫暖的對口支援活動中,對口支援學校還積極開展以“送棉被、捐冬衣”為主要內容的“送溫暖”活動,幫助彝區貧困學生溫暖過冬。同時,全市各區縣教育局也在積極開展向當地山區貧困學生捐贈冬衣的活動,幫助他們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據了解,全市教育系統向山區、彝族地區學校捐贈被褥1112套,價值32.2萬元,受益學生1100余人。內地支援學校向彝族學校捐贈被褥190套,價值6萬元。山區和彝族地區的學校收到了來自大陸的12100件冬衣(套),價值105.5萬元,受益學生超過12000人。其中,伊區學校收到全市支援學校捐贈的冬衣10997件(套),價值85.6萬元。此外,金口河區還向貧困學生捐贈了318雙價值1.7萬元的保暖鞋。據統計,“暖冬行動”共投入資金360萬元。
基礎設施建設補齊樂山教育“短板”
近年來,隨著涼山彝族地區教育扶貧的深入,我市彝族地區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寄宿制教育蓬勃發展,基本實現了“進得去、留得住、吃得好、學得好”的目標。
但目前樂山教育工作的“短板”還是在民族地區。彝族地區仍然存在教育基礎薄弱、發展水平低、學前教育發展緩慢、職業教育剛剛起步等問題。作為樂山教育科學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針對彝區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2014年,市委、市政府在《關于進一步加快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的通知》中,將彝區“一村一孩”建設列入其中,并制定了2014年完成50個“一村一孩”、2015年完成100個“一村一孩”的目標,以實現彝區學前三年毛入學率。
截至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已建成彝族地區“一村一孩”67個,完成年度建設計劃的134%,彝族地區學前三年毛入學率達到82.3%,比2013年提高19.7%,比2015年目標提高17.3%。
面對彝區學前教育發展起點低、困難大的問題,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創新發展,優先發展。在彝區“一村一孩”建設中,他們交出了一份讓彝區人民滿意的答卷。
對口幫扶學生成績“水漲船高”
寄宿制教育是解決民族地區“入學難”、“鞏固難”問題的有效途徑。去年9月起,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生活補助由原來的1000元/生年、1250元/生年提高到1700元/生年,既有效提高了寄宿生的生活水平,又減輕了家長的負擔。
據了解,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生活補助省級補助范圍僅為70%,而我市近年來通過市縣兩級配套補助,持續實施伊區寄宿生生活補助全覆蓋。目前,伊區共有寄宿制中小學65所,寄宿制學生15948人,寄宿制學校效益突出。
在校園建設方面,總投資1.19億元、一期工程3000多萬元的峨邊職教中心投入使用,標志著我市伊區職業教育掀開了新的篇章??偼顿Y近億元的馬邊民建小學完成了遷建任務。去年9月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彝區學生的就學條件。此外,馬邊還自籌資金1000萬元,對全縣57個村和教學點進行綜合整治,補齊了全縣教育“短板”。
隨著“縣對縣”、“校對?!?、“師對師”教育對口支援的不斷開展,形成了全市性的彝教育支援體系。內地7個區市縣、70所優質學校聯手幫扶易區及其學校。近年來向伊區捐贈價值200多萬元的棉被7000多套,捐贈價值320多萬元的冬衣22000多套。定期開展學習、培訓、交流等智力支持活動1000次以上;開展“師對師”結對幫扶活動,伊區教師結對率達80%以上;2014年,73名“一村一教”教師被選派到伊區,9名市優質學校優秀教師連續三年被選派到馬邊三所龍頭學校任教。
在規范實施彝族地區彝語教育的同時,市教育局組織當地專家編寫了《樂山彝語高考輔導用書》,填補了四川省彝族地區彝語教學“第二課堂模式”的空白。
面對不斷改善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彝族學生沒有辜負社會各界的期望。彝區“入學難、鞏固難”等問題得到改善后,彝區學生的學習成績開始上升。2014年高考,全市文科第一名是馬邊彝族學生,峨邊彝族自治縣文理科第一名和馬邊彝族自治縣理科第一名也是彝族學生。多達39名彝族學生通過參加“二等模式”彝語考試被兩所高校錄取,創下歷史紀錄。
加大投入,繼續提升彝區教育水平。
記者從市教育局獲悉,2015年,市教育局還將充分利用涼山彝族地區教育扶貧工程的契機,加大投入,進一步加快寄宿制學校配套設施、教育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提升彝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按照計劃,其余83個“一村一孩”建設任務將于2015年完成。預計伊區學前兒童總數達到1.15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學率有望超過2020年目標10個百分點,伊區普及學前教育。
另據了解,2015年,彝區教育工作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即馬邊夏溪中小學搬遷。目前市教育局已爭取省教育廳1000萬元用于此項工作。加上涼山彝族區“教育扶貧促進工程”等資金投入,夏溪中小學將于今年5月開工建設,預計2016年9月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