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崔)在青海鹽湖資源開發過程中,氯化鎂作為副產品和工業尾礦被排放。據統計,柴達木盆地每年約有3000萬噸水氯鎂石,難以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資源浪費。為促進鹽湖資源循環利用,青海省科技廳組織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廣泛開展產業技術研究,對技術難題進行科技攻關,取得顯著成效。
鎂水泥具有環保、凝固快、強度高、膠凝性能強、耐久性好、和易性好、耐鹽堿性好、易養護等特點。,且不含有害物質,使用安全。產品生產成本低,利潤高,成本僅為水泥產品的1/3,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發展前景廣闊。省科技廳組織中科院鹽湖研究所鎂水泥材料研究中心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研究解決了鹽湖鎂水泥材料及其耐久性的基礎理論問題、耐水鎂水泥材料的制備技術及微觀機理、水氯鎂石部分熱解工藝條件、 新型鎂水泥的合成工藝條件,新型鎂水泥的物理力學性能和耐候性,新型鎂水泥建筑材料的成熟新技術和性能,制備了特定MgO/MGC L2摩爾比的新型鎂水泥。目前,鎂水泥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包裝材料、建筑材料、裝飾材料、交通設施、水產養殖產品、巷道支護產品、耐火產品、音響產品、磨具、替代木質家具產品等近20個領域。
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我省開發應用新材料鎂水泥的技術已經成熟。中科院鹽湖研究所在湟源縣華達鎮建成了我省第一條鎂水泥中試生產線。該生產線的建成為我省鎂水泥的大規模開發生產奠定了基礎。鎂水泥產業必將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業,形成具有我省特色和優勢的新型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