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齊魯。本報青島8月13日訊(記者孫志文通訊員孫俊杰)記者從青島市環保局獲悉,8月14日,青島市環境保護研究院發布重點企業環境績效年度報告(2013),這是2013年青島市第二次以排名結果的形式向社會公布上一年度全市重點企業的環境行為。報告顯示,2013年145家重點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得分在92.9分至36.87分之間,所有企業平均得分為72.12分。另有8家企業因環保不誠信被曝光。
參與企業數量增加,行業范圍擴大。
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是將企業的主要環境行為以直觀清晰的形式向社會公開的一種社會監督手段。青島持續開展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每年發布企業環境績效排名榜,旨在保障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和參與權,讓社會各界了解重點企業環境績效的基本情況。
2014年青島市重點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在總結2013年評價工作的基礎上,結合2013年12月18日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發布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的相關要求,對評價指標進行了修訂完善,適當擴大了評價對象。參與企業由93家擴大到145家,增加了水泥和建材。
重點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占全市企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80%以上,基本反映了全市企業的環境績效。
評價企業涉及熱電、食品、污水處理、紡織印染、化工、電鍍、機械等12個行業。其中,電力、熱力生產行業36家,其次是污水處理廠24家,食品加工行業24家,紡織印染行業12家,電鍍企業12家,化工行業9家,機械和金屬加工企業10家,水泥企業14家,鋼鐵、燃氣制造、造紙、皮革等行業1家。
從地域分布來看,145家企業覆蓋全市所轄七區四市,其中黃島區參展企業29家,參展企業數量最少的市南區和高新區各有5家。
想爆料嗎?請登錄陽光連線(),撥打新聞熱線,或登錄齊魯網。com官方微博(@齊魯。com)提供新聞線索。
企業排名和行業排名同時發布。
報告評價結果顯示,2013年145家重點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最高得分為92.9,最低得分為36.87。所有企業的平均得分為72.12,高于2012年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據悉,從評價結果可以看出,企業環境績效排名前十的企業分別是: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開發區海爾能源電力有限公司、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啤酒五廠、青島岳明海藻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啤酒二廠、太平洋黎恩食品有限公司、青島瑯琊臺集團有限公司、 青島膠南中科成污水處理十強企業分別是:亨斯邁紡織染化(青島)有限公司、青島雙韜精細化工(集團)有限公司、青島威利雅水務運營有限公司(麥島污水處理廠)、青島金來熱電有限公司、青島恒源熱電有限公司、青島鋼鐵有限公司、青島麥捷熱電有限公司、青島雙興輪胎工業有限公司、 青島即墨黃海電鍍公司和李哥莊電鍍集中區。
報告分析認為,環境績效最高的企業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無環境違法行為。企業自身環境管理機構健全,環境管理體系完善,積極推行清潔生產,積極升級污染防治設施。能夠保持穩定的排放標準,很好地實施節能減排,很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受到了各級環保部門的表彰,在本行業具有指導和示范作用。
而環境績效差的企業普遍存在污染防治設施老化、環境管理機構不健全、環境管理制度不完善、清潔生產實施不到位等問題。個別企業不重視環境保護工作,違反了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存在污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超標排放等嚴重環境違法行為,對環境造成較大影響,多次受到行政處罰。
報告在公布企業整體排名的同時,還對重點行業的成績進行了排名,污水處理廠最高,水泥建材最低。145家參展企業主要分布在食品、污水處理、紡織印染、化工、火電、機械制造和金屬加工業、水泥和建材等8個行業。其中,電力、火電行業36家企業平均得分68.65分,食品加工行業24家企業平均得分76.49分,污水處理廠24家企業平均得分80.77分,紡織印染行業12家企業接受評價。電鍍行業12家評價企業平均得分67.33分,水泥建材行業14家評價企業平均得分61.67分, 機械行業10家企業平均得分為70.19分。
三大類十二項指標給企業打分。
今年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由污染防治、環境管理和社會監督三大類12項指標組成。與2012年相比,增加了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企業內部環境管理、企業風險管理、專家評價等評價指標。
污染防治指標是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指標的關鍵指標,污染物達標排放是企業環境績效的基礎。污染防治指標包括污染源達標、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和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三個方面。
環境管理指標主要從企業環境管理的角度來評判企業的環境績效,包括建設項目環境審批與驗收、污染治理設施運行、企業內部環境管理、環境風險管理、清潔生產審核、環境失信等六個方面。
社會監督指標主要從社會影響方面考察企業的環境績效,包括媒體監督、群眾投訴和社會對環境行為的滿意度。
評價采用統一標準,100分量化評價方式。環境績效滿分為100分,其中污染防治、環境管理行為和社會監督、社會滿意度基準分分別為35、40和25。
評價信息堅持“可核查、可驗證、權威”的原則,主要依據環保部門通過現場檢查、監督性監測、總量控制和重點污染物核查、上級環保部門通報等履行監管職責的活動產生或獲取的企業環境信息。此外,還選擇企業所在轄區的人大代表、CPPCC委員及周邊群眾進行問卷調查,充分征求公眾意見。
一些企業仍需加強內部管理。
在重點企業環境績效評價過程中,污染防治、環境管理行為和社會監督三項評價指標占總失分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為:環境管理(49.7%)、污染防治(24.8%)和社會監督(25.4%)。這個比率也可以反映出企業各方面環境績效的缺失程度和差距的大小。
污染防治績效指標中,23.4%的企業在污染源監督性監測中失分,22.8%的企業危險廢物管理不能完全達到規范化管理要求。
在環境管理的績效指標中,73.1%的企業內部環境管理存在不足;66.9%的企業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理存在短板;2013年,26.7%的企業因環境違法受到行政處罰或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務。4.8%的企業環境風險管理不完善;4.1%的企業存在項目環保審批和三同時驗收問題。
此外,在社會監督績效指標中,2013年有7家企業核實了環境信訪和投訴;8家企業因環保不誠信被媒體曝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