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長青、記者黃龍報道:全市鋰電池產業2013年實現產值25.14億元,2014年實現產值50.4億元,2015年實現產值超100億元,年增長率100%。鋰電池新能源產業基本形成了從原材料到新能源汽車的完整產業鏈,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三...
鋰電池新能源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是宜春培育壯大工業主導產業的一個縮影。
五年來,宜春市圍繞建設“千億產業”、“千億園區”、“百億企業”的戰略目標,加快發展主導產業,充分激發主導產業引領經濟發展的“主引擎”作用,全市主導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今年上半年,全市七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85.74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78.01%;主營業務收入1165.91億元,占全部上市行業的76.62%;利稅總額149.66億元,占全部監管行業的78.95%,其中利潤98.9億元,占79.14%。
五年來,宜春市以技術領先、高端突破為核心,培育壯大鋰電新能源、綠色光源、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依托得天獨厚的鋰資源,宜春市大力發展鋰電池新能源產業,鋰電池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江特電氣、贛鋒鋰業、方大特鋼、智慧能源等8家上市公司在我市投資鋰電池項目;徐麗礦業、賽特新能源、星分子材料等企業實現了從項目數量到質量的轉變,特別是星分子材料填補了宜春市隔膜生產企業的空白;已舉辦兩屆江西(宜春)鋰電新能源產業合作推介會,簽約總額近260億元;今年上半年, 鋰電池新能源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于全市28.63個百分點。醫藥行業現已建成以中成藥為主導,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齊頭并進的醫藥工業體系,基本完成國家規定的GMP和GSP認證轉型。全市醫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00億元。同時,宜春市注重產業鏈延伸和精深加工,通過創新求生存、求突破、求轉型,改造提升機電、紡織、建陶、煙花等傳統產業。奉新引導紡織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大力發展上下游項目, 并形成了完整的紡織產業鏈。全縣紡紗規模接近全省半壁江山,被評為“中國棉紡織城”。通過實施“機器換人”,這個縣紡織行業每萬錠工人數從125人下降到55人。高安現有建筑陶瓷及配套企業158家,陶瓷生產線186條。通過減去建筑陶瓷行業的產能,加上產品創新,行業實現了持續增長。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7.4億元,同比增長13.04%;
伊春還以節能減排、綠色崛起為契機,淘汰落后產能,積極打造煤、電、鹽、化等循環產業。截至去年底,鳳城市循環經濟產值超過300億元,占當地工業總產值的一半。其中,再生資源產業已突破100億元,循環經濟正逐步成為引領豐城工業經濟發展的新的核心增長點。香樟充分發揮巖鹽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鹽化產業,打造集基礎化工、精細化工、下游產業鏈為一體的省級循環經濟產業園,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榮獲 “中國鹽化工循環產業基地”。
目前,宜春鋰電新能源、遠洲醫藥、豐城再生鋁、樟樹醫藥鹽化工、高安建陶光電、上高綠色食品制鞋、豐鑫棉紡織等10個產業集群被列為省級重點產業集群,占全省六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