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經濟網平頂山訊】(河南經濟報記者吉娜石)近日,筆者在倉頭鄉紅太陽新能源炭業有限公司看到,十幾名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篩選、烘干、制棒、裝窯。該公司經理王保衛介紹,該公司消化了2.5萬噸鋸末、秸稈和其他廢物,生產了1萬噸生物炭和活性炭。
倉頭鄉木材加工歷史悠久,每年產生大量木屑廢料,污染大氣,影響環境。2011年,六合村村民王保衛瞄準商機,從外地引進技術,投資500萬元建成年產1萬噸機制生物炭和活性炭生產線,并以每噸400-600元的價格大量收購鋸末、秸稈等廢料,解決了粉料堆放問題,減少了環境污染,增加了木材加工者等群眾的收入。公司進行訂單生產,生產的活性炭具有凈化水質和空氣的功能。產品遠銷浙江等沿海地區和新鄉、長葛、項城市,年利稅200多萬元。
公司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積極為周邊群眾提供了30多個就業崗位,其中包括8名貧困群眾。六合村村民王浣在廠里從事裝窯卸窯,月收入2500元。村民楊全勝買了三臺秸稈粉碎機,從事秸稈粉碎和銷售多年,月收入過萬元。
鄉黨委書記高昌建表示,該鄉將引導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消耗更多廢棄物,保護環境。同時,吸引更多貧困戶就業,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