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 海安石化 | 型號 | 不限 |
產品名稱 | 吐溫 | 主要成分 | 吐溫 |
類型 | 油性 | 主要用途 | 表面活性劑 |
活性物含量 | 99% | 外觀 | 粉末 |
氣味 | 無 | PH值 | 8 |
溶解性 | 優 | 產品儲運 | 密封 |
包裝規格 | 25 | 廠家 | 未知 |
撫順回收表面活性劑 本溪回收過期庫存二手處理SDS。
表面活性劑&合成洗滌劑
1917 年,德國巴斯夫公司開發了烷基萘磺酸鹽,具有較強的潤濕性及發泡能力,但由于烷基鏈偏短,去污能力差,不適于洗滌。
此后,德國人 B?hme 開發了蓖麻油脂肪酸丁酯磺酸鹽表面活性劑,潤濕性優良,去污功能仍不理想。
1928 年,Bertsch 等人用脂肪醇進行化,制得了種合成的洗滌活性物——脂肪醇鹽,但由于制作成本太高而未能大規模生產。
隨后,德國 Hydrierwerke AG 公司從天然鯨魚油制得了質量較好的油醇和十八醇,之后又推廣到十六醇和十二醇。
隨著“脂肪酸酯高壓加氫還原制備脂肪醇”工藝的開發,脂肪醇的生產成本顯著降低,實現了脂肪醇鹽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用脂肪醇鹽制成的洗滌產品開始出現于市場,如德國 Henkel 公司于 1932 年推出的 Fewa 牌、美國 PG 公司于 1933 年推出的 Dreft 牌等。
以天然油脂為原料制成的表面活性劑種類也不斷擴充,1929 年出現了 Igepon 類的脂肪酸縮合物,20 世紀 30 年代誕生了脂肪醇、脂肪酸、脂肪胺的聚氧乙烯醚(非離子型)產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ABS(支鏈十二烷基苯磺酸鈉)的生產技術開發成功,成為合成洗滌劑的主要活性物。產品具有良好的去污能力,但不易被微生物降解。
隨后,開發了易生物降解的LAS(直鏈烷基苯磺酸鈉),并很快取代了ABS,成為合成洗滌劑的主要活性物。迄今為止,LAS 仍是世界上產量的單一表面活性劑品種。
*以 LAS 取代 ABS 也是人類歷史上為了環境安全而實現產品更新換代的先例。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隨著非離子表面活性劑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成本下降,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品種和產量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同時,作為織物柔軟劑、抗菌劑、抗靜電劑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以及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