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基礎設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兩新一重”的重要內容,關系到很多行業的發展,包括農業行業。
數字農業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產業,是傳統農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新型數字農業基礎設施是指為農業產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集成創新服務的公共服務體系。這個體系不僅包括農業數據中心等硬件設施,還包括系統平臺等軟件設施。相應地,新型數字農業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傳統農業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升級,還包括電子商務平臺、農業服務平臺等具有公共服務屬性的服務平臺或系統的建設。
作為新型數字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的重要“軟實力”之一,作為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物,農產品電商平臺近年來異軍突起,淘寶、拼多多等平臺開始進入農業領域。阿里去年宣布將在農業數字化生產、物流、營銷、金融等方面全面發力。國內領先的農業B2B電商平臺一畝田近日發布了《數字農業新基礎設施白皮書》,向我們展示了農業B2B電商在數字農業新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巨大作用。
2020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新聞發布會數據顯示,70%以上的畜禽肉類、水產品、蔬菜水果通過農貿市場和批發市場進入市場。根據2019年農業農村部和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發布的《數字農業與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到2025年農產品批發仍將占有85%的市場份額??梢哉f,如果把整個農產品流通體系看成一個人,分散的C端流通渠道構成了這個人的“毛細血管”,那么大宗批發就是影響生命體征的“動脈”。在我國大力推進數字農業新基礎設施的背景下,大宗農產品B2B電商賽道無限廣闊。
不僅如此,與零售端相比,產區大量農產品的主要買家有以下三個優勢:一是采購規模大;二是需求相對穩定;第三,對市場趨勢的分析和把握更加準確和靈敏。如果產地的生產經營者與專業采購商建立了穩定持久的合作關系,不僅會因為穩定的市場銷售而更有信心增加投入、擴大規模、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管理水平,還會借助采購商的市場經驗和專業能力洞察市場動向、規避風險、把握機遇。而傳統的農資審批方式不僅效率低,而且對接市場少,成本高,還需要農民的能力、經驗和管理實力。因此, 有助于為供需雙方搭建產銷對接平臺(即B2B服務平臺),特別是為產區生產者和經營者提供各種便捷的線上工具,讓他們更廣泛、更便捷地與全國各地的采購商對接,將推動產區農業產業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基于此,一畝田成立十年來,始終專注于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從農產品B2B電商平臺的建設和運營入手,逐步搭建了一批旨在推動中國傳統農產品流通行業轉型升級的服務體系、系統和平臺。如今,以其APP為載體,聚集了3000萬農業經營者,其中1000萬為全國原產地供應商,覆蓋全國2830個縣,涉及15000種農產品,從而打造了全國最大的線上“原產地批發市場”,成為農民賣貨的線上基礎設施,實現了傳統原產地貨源的數字化升級,買家足不出戶就能買到全國各地。
自2018年成立以來,已為超過10萬名農產品托運人提供服務,覆蓋全國54個一級批發市場的3000多個攤位。預計批發市場銷售渠道年銷售額可達1000億,足以為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動脈”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為所有新農人構建直達全國批發市場的數字化“高速公路”網絡。
正如徐聞縣副縣長劉義存對《一畝田白皮書》的評價:
然而,從目前整體發展形勢來看,中國數字農業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生產端和流通端之間沒有形成有機的閉環,投入和產出之間沒有很強的相關性;
二是數字農業人才匱乏,區域發展不平衡;
三是各地區缺乏為全產業鏈提供數字農業解決方案的綜合服務機構。
對此,為推動數字農業新基礎設施,促進數字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一畝田將繼續充分發揮平臺作用,不斷優化產銷對接服務,不斷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服務用戶范圍和產銷對接規模,從而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
同時,一畝田還將充分發揮從產地到銷售地、從生產到銷售的連接樞紐作用,結合平臺交易服務、市場銷售服務、農產品供應鏈服務、農業流通大數據信息服務等服務,打造數字農業農村人才。培訓、產銷互聯標準(包括服務標準和產品標準,如產品質量標準、產品規格標準、產品包裝標準等。)、從生產基地到城市零售的農產品供應鏈建設、農產品品牌建設(包括區域共享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農產品流通市場監測、金融保險服務等。,并尋求與當地政府部門、行業協會、 科研院所、農業企業、數字農業服務平臺等各方共同推動地方農業和農產品流通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