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2008年對中國人來說是特殊的一年?;仡^看,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今年,北京舉辦了奧運會,中國人民非常自豪。對于2018年的今天來說,2008年正好是十周年。十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從4萬億到經濟調速,從人口紅利消失到L型經濟增長,從互聯網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從1.0發展到3.0。作為一個B2B觀察者和從業者,回顧過去十年,以行業領袖為樣本分析行業的發展脈絡,或許能為行業未來的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今天就來說說阿里巴巴。10年仰望,阿里TOB如鯁在喉。
在討論本文內容之前,我們先簡單瀏覽一下2008年以來阿里的歷史。
2008年6月,對于中國雅虎和阿里來說,是重要的一個月。阿里巴巴集團整合旗下中國雅虎和口碑,成立雅虎口碑公司。2009年,雙十一啟動,成為全民購物狂歡節。同年9月,阿里云成立。全球速賣通成立于2010年,淘寶商城于2012年升級天貓。2014年,釘釘誕生,從此成為阿里B的兒子,得到大力支持。2015年與五礦成立“五哥”,試水B端交易。
看完這段略顯枯燥的歷史,和大家相比,阿里現在在C端,比如淘寶、天貓及其聚劃算,還有全民購物節“雙十一”。至于B端,相對暗淡一些。雖然阿里巴巴仍然是B端的巨無霸,但全球速賣通仍然是出口龍頭,地位超然。釘釘的表現也可圈可點,阿里云的表現也非常搶眼。除了May沒有存在感,其他B端業務都不盡如人意。
今天我們說的B2B主要集中在阿里巴巴()和釘釘,還有可能。通過這三家公司的對比,我們來談談阿里巴巴B端業務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解釋一下為什么標題像喉嚨痛。
阿里巴巴()B端霸主,但不是阿里的未來。
說起阿里巴巴的歷史,要比淘寶早很多。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淘寶成立于2003年。馬云做了四年B端后,犧牲了C端的秘密武器。從此C端一帆風順,成為阿里的頂梁柱。經過近20年的發展,阿里巴巴已經基本成為B2B交易領域的霸主,無論是商家數量、商品品類、江湖地位、交易額,慧聰、敦煌等垂直電商,基本都難以顛覆。但是,這個霸主是電商1.0時代的霸主。面對B端交易模式的沖擊和自身的弱勢,1688可以說是阿里輝煌過去的見證。目前它的表現只能算是玻璃缸里的困獸。
目前B端圈子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未來的B2B屬于交易,B2B運營模式已經進入3.0時代,即服務商時代。那么,用這個標準來衡量1688能達到這個標準嗎?
阿里巴巴的商品非常多,可以用一個大家熟悉的詞來形容:商品極其豐富。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了阿里巴巴的大商品品類,發現了這些特點:服裝類產品多,標準品多,小件多。這些商品大多是小批量購買,基本上不需要經過企業流程或者所謂的信息匹配。馬云提到的這種服務中小賣家的理念是比較一致的。1688大企業采購基本都是擺設,沒有什么功能,就不贅述了。中小賣家多,大企業基本沒有。至于大企業需要的大批量、非標采購、流程采購,在1688上基本都不滿足,就是小玩家在上面玩。我們知道,大企業的采購,哪怕是單筆采購, 花費數百萬美元,業務流程復雜,有許多非標準產品。這種情況下,1688上購買基本不可能。如果僅限于中小賣家,阿里很難吃到未來。
現在看2017年改版的1688交易模式,和淘寶基本一致。用C端思維去攻擊B端交易顯然是被誤導了,但也說明了阿里ToB的巨大努力和窮途末路的困境。平臺化的思維對于B端來說是不夠的。只要不違反平臺規則,買賣雙方想怎么玩就怎么玩,1688基本不涉及。這在電商1.0時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未來的服務商時代,在需要專業服務的B端交易領域,平臺思維和C端思維就發揮不出來了。對于專業采購來說,需要大量的專業服務介入,也需要專業的互聯網產品提供系統支持??上o論是運營模式還是系統,1688都無法滿足專業采購的需求。以大額采購為例, 在合同、風險控制、成本、施工、支付、制造標準、驗收標準和性能定義方面需要高度專業化的服務。有了這一套流程,單純的互聯網平臺很難滿足需求。這也是筆者判斷未來的1688難以滿足B端需求的原因。B2B服務商時代,光靠平臺玩不起來。
釘釘可圈可點,卻難擔大任。
再說說釘釘。其實這個產品真的沒什么好說的。產品沒有亮點,沒有突出的功能。就那么幾個營銷事件在業內炒得沸沸揚揚,沒什么好說的。釘釘火是沒有原因的。雖然目前業績可圈可點,安裝用戶數也還可以,但依然難以肩負起阿里B2B未來的重任。
對于阿里來說,釘釘是切入B端,最終占據一席之地的釘子。釘釘的切入點是常規OA產品的切入點:管理流程審批。這個點比較好找,容易切入,加上阿里推動的強力加持,釘釘還是表現不錯的。但問題是,管理流程審批和業務流程審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微定制的前提下,管理流程審批是可以標準化的,甚至是行業通用的。但是業務流程審批不一樣,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標準。建筑采購是一個標準,農業大宗是另一個標準,根本不兼容。最近一些B端業務被釘在了一起,試圖打通管理流程審批到業務流程。作者期望成功,但結果很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對于B端來說,希望通過建立連接器,鏈接管道,打通不同的管理系統,聽起來不錯,但實現起來很難??梢孕∫幠?,不能大規模復制,忽略了不同行業的實際差異。釘釘管理流程的成功很可能會成為其拓展ToB業務的絆腳石。
對于B端、垂直電商、B2B交易3.0時代來說,把管理流程延伸到業務流程,忽略行業差異,用互聯網技術替代專業的業務功能,只能說是一種奢望。
可能在所有人都走了的時候是王子。
對于這些情況,阿里也想有所突破,于是在2015年和五礦合作成立了“五阿哥”。三年多過去了,在業內基本沒有人氣。說到鋼鐵電商,還是那些大佬。武哥基本沒有存在感。武哥被阿里寄予厚望,希望在垂直電商領域有所突破,驗證所謂交易型電商的模式,順便為1688探路。結果腳出去發現水太深了,還是自己的平臺安全。
可以看看May的頁面,里面全是找貨賣貨的信息,類似于找鋼鐵等行業標桿。表面上確實是這樣。但筆者認為,武哥骨子里的產品設計、運營、推廣還是平臺運營的老思維。比如吳哥在做了一個“828鋼鐵總動員”,我想很多做B端互聯網的人都會覺得這是一個扯淡。B2B需要線下,你得到的是純線上的活動。Tik Tok適合精確推鋼嗎?你給找樂子的人看鋼鐵交易嗎?這種宣傳,這種流量的意義是什么?難怪武哥沒有存在感,通過這樣的活動就能看出來。這也說明目前五月哥的運營深受淘寶活動推廣的影響。
可能不多說,只能說他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但他不可能是王子。
從以上阿里的三個板塊可以看出,阿里巴巴一直在為如何突破B端而努力,一直想引領下一代B2B的發展,但依然收效甚微。比如它很焦慮很委屈,看著一群垂直電商玩,它只能自己守著。這種情況對阿里不利,對其他電商卻是幸事。那么,回顧阿里的十年發展,能為未來的B2B發展提供哪些啟示呢?筆者認為有兩點:
放棄展示,歡迎交易;專業化才是王道,定位服務商。
放棄展示,歡迎交易。
不要做示范電商,不管做什么都玩不過1688。阿里基本搜遍了國內所有能上網的商家(很多都被一個個推倒了),再創造一個1688幾乎是不可能的(結果可能是重蹈百度和騰訊拍拍失敗的覆轍)。那么未來的B2B必然會拋棄1688這樣的展示類電商,歡迎交易。這種交易也要避開阿里巴巴的優勢,比如小件、標準品,從招標采購入手,從交易服務入手,一開始就為自己定位交易基因。
專業化為王,定位服務商
從上面的例子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1688、釘釘還是五月哥,基本上都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打通ToB交易的鏈條,無法提供海量交易條件下的大規模交易支持,以及基于行業特點的專業服務。這種服務的提供需要定位服務提供商,而不是平臺服務。以蘇州圍城快遞為例,作為B2B交易3.0的先行者,其產品設計從建筑行業采購的合同成本控制入手,以項目控制為核心,建立分包、預算、計劃的交易前提條件,進而全面再現實際線下交易流程,提供專業的支持服務,需要具備專業知識背景和豐富預算、合同、成本經驗的專業人士參與, 技術、實施和法律事務。
一晃十年過去了。十年前,沒有人能預料到阿里鐵幕下會有這么多垂直電商的崛起,也沒有人能預料到移動互聯網創業會這么火,更沒有人會用B2B交易3.0的概念來評判電子商務。但是未來已經來了,B2B的改變還是開放的。無論是巨頭還是創業公司,都只能適應變化,做出改變。這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