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的一天,李艷華將自己培育成功的第一個大豆品種“東升一號”送給了國內大豆加工業的龍頭企業。經有關部門審批后,這家企業用宇宙飛船將大豆種子送上太空進行實驗。
從成為黑龍江海倫第一位女大豆育種家,到被譽為“女袁隆平”,30多年來,李艷華在大豆育種上只做了一件事。她不僅懂大豆“唱歌”,而且對培育大豆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她把培育成功的豆子稱為“孩子”,任何一個都逃不過“雞媽媽”的眼睛。
因為成績突出,李艷華先后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女勞?!?、“2018感動龍江”、“黑龍江70人70年模范人物”等榮譽,但她說自己“沒有做什么特別的事,只是大膽地走了別人眼中的夜路”
她的育種夢,從一條“夜路”開始,經歷了歲月的風風雨雨,正在不斷向時空所能到達的最遠的地方延伸。
時間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李艷華被村里的老人稱為“丑女孩”。在昏暗的柴油燈光下,她在筆記本封面上一個個寫下自己的名字,石墨勾勒出的字標隨著手腕的力量穿過第二頁。李艷華做任何事都很小心。他是天生完美。
農村的孩子總是在農忙時幫忙干農活。李艷華個子不高,但脾氣很倔。我跟著生產隊的同學幫大人掰玉米的時候,別人三下兩下掰下一堆玉米,呼啦一下沖到前面,李艷華卻快不起來。有一次,她一個人被留在深溝里,但她似乎仍在與自己作斗爭,不得不把自己負責的玉米全部撿起來,掰干凈。她心里只有一個念頭:不能把一粒糧食丟在地上。
她最終成為了保護糧食安全的飼養員。
打破“傳男不傳女”
2022年11月的一天,清晨6點,在不足一米寬的皮沙發上,李艷華睜開了眼睛。她在一個棕色的枕頭上休息,上面鋪著淺灰色的地毯,上面蓋著一條薄薄的紅色毯子作為床單。為了趕走片刻的睡意,李艷華翻過身來,爬了起來,渴望與“家人”——成千上萬的大豆“材料”見面。
李艷華醒來的地方是她在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的辦公室。作為一個黑龍江海倫人,她的家離上班的地方不遠,走路也就4000步左右,所以她也喜歡住辦公室。
“比不上家里,但也接近豆子了?!崩钇G華說,有了豆子,就放心了。
辦公室里,一層層的陳列貨架貼在墻上,上面蓋著牛皮紙袋,里面裝著黃豆。還有一些豆干和豆莢連在一起,立在架子頂端,顯示出豆類生命的脈絡。
桌子上堆放著二十多本“賬本”,賬本上有很多格子,密密麻麻布滿了每一代人“材料”的各種指標數據。數據旁邊有不同材質的評價:很好、很好、滿、淘汰。
李艷華每年都要進行數百次雜交組合,這些“材料”都有譜系。每顆大豆的后代是誰,每一代的形狀、顏色、株型、莖稈強度、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抗病性、成熟度...幾乎所有豆子的“八代祖先”都在李艷華的腦海里。
“豆子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崩钇G華這樣解釋。
在農忙季節,李艷華一頭扎進地里。膠鞋和舊外套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婦。只有當地的豆農知道,她是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寒區大豆育種專家,是給農民帶來高產大豆品種的“金豆女神”。
李艷華與育種結緣,不得不提一個人:金振宇。
1990年,李艷華從東北農業大學作物科學專業畢業后,回到原海倫市農業局農業研究所工作。到單位沒多久,中科院的一位老專家去農科所選拔人才。最終,李艷華被選中,開始了她在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的“實習”。
老專家是金振宇。眼看就要退休了,因為歷史原因,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至于接班人,金振宇的要求很嚴格:必須本科畢業,有認真學習的精神,專業過硬,人品好??紤]到繁殖對女孩來說太難了,金振宇增加了一個條款,“傳遞雄性,但不傳遞雌性”。
幾年過去了,合適的人選還沒有出現。直到李艷華畢業,金振宇才被推薦,她才有了“實習”的機會。
“當時招的是臨時工,一天兩元六分的工資,干了幾個月?!崩钇G華回憶道。
最終,金振宇被李艷華不怕辛苦的“傻認真”所感動,打破了自己定下的條件,把自己一生都沒有完成的研究工作交給了她。
1991年,李艷華成為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的第一位女飼養員。
30多年來,促進了15種高產大豆出現的李艷華仍在這條道路上跋涉。寒假期間,她仍然很忙?!拔野岩呀涀龊玫?47個雜交組合帶到海南育種。這幾天,有的剛出,有的鼓起,從早到晚都在觀察?!?/p>
回憶起命運的轉折,李艷華說:“他可能預見到了我沒有別的本事,就是能把感情投入進去,認認真真地做一些關于育種的事情?!?/p>
“雞寶寶”培養
“以海6055為母本,‘東升1號’為父本。有性雜交后,用系譜法選擇7代?!?/p>
“2012年,準備雜交組合。經過三次南繁,2016年選育出F7代,2017年進行鑒定試驗。2018年參加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品種比較試驗,2019年參加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區域試驗,2020年參加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21年6月,獲得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批準?!?/p>
“測試過程花了九年時間才完成。其中南繁是3倍?!?/p>
這是大豆品種“東升19”的簡史。到目前為止,東升19還有其他14個兄弟姐妹。他們的“母親”是李艷華。
人類的繁衍受到嚴格的倫理約束:分娩嬰兒是孕婦懷孕十月的因果終結。而一個優質大豆的出現,除了適宜的生長環境,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人工雜交。
大豆起源于中國,是中華民族送給全人類的禮物。然而,近年來中國大豆產業的形勢并不樂觀。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2021年中國進口大豆9652萬噸,自給率不足15%。與大豆生產國相比,我國大豆平均畝產量較低,這也是我國嚴重依賴進口的重要因素。
有專家認為,與一些國家已經建成的全球布局的一體化現代育種體系相比,我國種業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品種培育等創新鏈條與產業鏈銜接不暢。大豆品種選育時間長,種植面積波動大,投資回報慢,企業承受能力有限,導致我國大豆種子企業科技水平較低。
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擺脫對進口大豆的嚴重依賴,提高自給率,是大豆育種者的重要課題。
大豆有四個主要性狀維度:高產、優質、抗病、廣適。通俗地說,它們對應的是人類實現大豆需要的四個主要指標:高產、高蛋白、抗病蟲害、適應不同環境。
但是,在野生大豆生長過程中,這四個指標相互沖突,不能完美地整合到一個植株中。育種者需要做的是通過雜交將不同野生大豆個體的優質性狀結合起來,同時平衡四項指標,盡可能提高單個品種中各項指標的絕對值。
“我們選擇在夏季,當豆類植物的花處于萌芽狀態時,用鑷子拔掉雌豆類植物上的雄蕊,然后把雄豆類植物上的花粉給雌豆類植物。雜交就是這樣開始的?!?/p>
李艷華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雜交育種的起點,但她明白,對一顆小豆來說,從第6代到第7代的育種過程,到性狀穩定后的最終選擇,再到參加品種比較試驗、區域試驗和大面積生產試驗,是一場艱苦的“長征”。
異花授粉通常發生在七月。李艷華團隊需要冒著酷暑,用鑷子一點一點地授粉,在田間勞作一天。授粉需要手穩眼尖,這是體力和心態的雙重考驗。然而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傳粉雌性親本的存活率一般不超過30%。這意味著整個夏天只有30%的李艷華團隊做了有效的工作。
想要“孩子”脫穎而出,李艷華奉行一種“雞寶寶”的培養模式。株高一般在80-90 cm之間,豆類盡量圓,病害一票否決...“任何一個環節有一個指標不合格,這個苗就拿不下來。有時候一年種完可能連一株合格的都不剩?!崩钇G華說。
從開始雜交到“有名字”,一般需要10-12年。就算順利,至少也要8-9年。為了在更短的時間內培育出高世代豆種,李艷華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保平村租了30畝地,建立了南繁基地。李艷華像候鳥一樣,在每年大豆生長周期開始時,攜帶大豆從北到南往返,開始新一季的雜交育種,同時記錄數據,管理和淘汰大豆植株。
李艷華愿意探索“孩子”成長中的未知:“有的孩子長得快,有的長得慢;有的臉圓,有的臉平;有的膚色金黃,有的看起來暗淡;有的溫柔,有的暴躁;有的害羞內向,有的能很快適應環境變化。哪個孩子最好?我只能培養他,等他長大了再評價他?!?/p>
“雞寶寶”的背后,是“生”與“死”的殘酷正負兩極。每一株雜交植物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面臨著優勝劣汰,有些注定要在黎明前被犧牲:“有些品種做了六七年,最后在審批環節被淘汰?!崩钇G華說,經過這么多年的繁殖,我已經有了感情,但為了選擇最好的,我必須尊重規則。這既是順應自然選擇的原則,也是守護糧食安全的責任。
經過32年的努力,李艷華從無數的雜交大豆植株中篩選出了15個“孩子”。它們“走出”實驗室,“一頭扎進”黑土地,完成自己的繁殖。
據粗略統計,這15種高產豆類廣泛分布在全國1.48億畝耕地中,占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的十分之一。
醉心于“放蕩”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一種“放蕩”是李艷華所沉溺的,那無疑是大豆的“放蕩”。
在辦公室里,他抓了一把豆子,李艷華翹起手掌,手指微張,讓金黃飽滿的黃豆從掌心流下。
黃豆滑入桌上的玻璃容器,發出“嘩啦”一聲。李艷華觀察了一會兒,報告了這捆大豆的重量:“100粒的重量(100粒的重量)大約是22克?!?/p>
走到試驗田時,李艷華的眼睛像火炬一樣明亮。在大量的“東升三號”豆類植物中,他發現了一個因為播種失誤而長在這里的“東升九號”:“東升九號的豆莢顏色有點草,殼和粒都很密實,“東升三號”有點毛,顆粒飽滿。"
“一百顆豆子有多重,后期能加工到什么程度?”李艷華可以觀察到它。她說:“大豆會唱歌?!?/p>
“絕技”的背后,是李艷華內心的堅韌和對食物的不滅珍惜。
“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都餓著肚子。我看過《平凡的世界》,對里面關于饑餓的描寫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狈_海倫市項容鄉向敏村的童年記憶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一個孩子對食物的真實感受。
“那時候,蒸了飯,剩下的湯家家戶戶都舍不得扔,留著做飯。那時候農村糧食一年配給一次,必須有計劃地用,否則開不了鍋?!?/p>
在經歷了多年的饑荒、苦難和多年的默默無聞之后,大豆的“淫蕩”似乎為李艷華創造了一個私人空間,將她從紅塵中眾多大名的枷鎖中分離出來。
1998年,李艷華已經成名了。得知海倫有這樣的養殖人才,某大城市的企業打算高薪挖人。當時答應她一個人的獎金比單位工資還高。企業人事部門也開出了誘人的條件:她現在住多少平米的平房,入職后置換多少平米的樓房。
李艷華拒絕了:“在大城市工作和去地里干活是浪費時間。在海倫,想去哪里都很方便?!?/p>
再過幾年就要退休的李艷華8年前被授予高級職稱,因為她從未發表過SCI論文。
其他人曾因李艷華而憤憤不平,但李艷華不認為,“我沒有足夠的錢發表論文。為了達到一定的深度,高水平的論文應該對大豆基因和性狀進行深入的研究。大豆育種以應用為主。研究更好的大豆品種,為老百姓增產增收做點事,對我有好處?!?/p>
在女兒的成長軌跡中,李艷華是自由的?!拔覌寢屧诮铀秃⒆由舷聦W、幫助寫作業、照顧衣食住行方面做得很少?!钡F在,我的女兒也在田疇耕耘,肩負著中國大豆育種的大旗?!俺踔泻?,我開始和媽媽一起種大豆。我接觸過它。那時候我的雜交豆植株被拿到海南南繁基地,還能活生長!”
“苦”是古代對豆類的統稱。李艷華給女兒取名王有禮:“這個名字是希望和寄托。我和女兒其實是血親,我對大豆也有很深的感情。給女兒取名‘王有珍’,這是血外之血!”
平凡的三個字,是對女兒深深的愛,是對大豆的瘋狂,也默默道出了李艷華成長的答案——是她血脈里流淌的育種生活。
“老丑子”變成了李艷華。
李艷華生活工作的黑龍江綏化是中國大豆主產區之一,尤其是海倫這個縣級市,黑土肥沃,被譽為“中國優質大豆之鄉”,是重要的大豆集散地。
由于常年與豆農打交道,李艷華建立了幾個微信群來回答他們的問題。有一次,一個大種植園主遇到了一個問題。李艷華先是坐了三個小時的公交車,然后在一輛農用車里顛簸了一個多小時。經過仔細觀察,他直奔實地,問題終于解決了。
“我覺得累,但我覺得更安心。我在外地吃飽了?!崩钇G華非常樂意。
黑龍江省黑河市遜克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科研示范中心主任劉還記得和的第一次見面:“李老師穿著藍色運動服,下了車,去田里看大豆。到最后,天已經黑了。只要涉及到專業問題,她什么都愿意談?!?/p>
“今年,我們有來自國內外的128個大豆品種同臺競爭。李艷華老師培育的‘海A’品種雖然還沒審定,但已經在競賽中勝出了?!眲⒄f,在試種中,“海A”畝產超過500公斤,比目前廣泛種植的常規品種增產60%以上。
截至目前,李艷華“東升”系列大豆累計增產20多億斤,農民增收40多億元。新疆、內蒙古等地都有她的“孩子”,李艷華可以連續幾天談論哪個品種產量高。
目前,李艷華最關心審批過程中的一個“材料”:“試種表現特別好!大興安嶺呼瑪縣第六積溫帶,畝產可達300斤。明年要設計與當地品種的對比試驗,召開現場會,盡快在當地推廣應用!“第六積溫帶是黑龍江省最北最嚴酷的生長區。
在一個工作賬戶下,我們發現了李艷華的秘密一面。她手抄蘇軾的詩《丁鳳波》:“不聽打葉聲穿林,何不唱且慢走?”
“我現在能說什么呢?感覺自己身處逆境?!崩钇G華說,近年來,每次遇到類似的挫折和新品種不經試驗的失敗,她都習慣從詩詞中尋找古人的坦蕩和開放,來排解內心的憂慮。
2022年10月至11月,海倫因疫情嚴重而被沉默控制,李艷華主動將自己隔離在辦公室。辛苦之間,手機App里的蘇東坡傳撫平了她心情中的每一條皺紋。
詩撫慰人,人活在詩里。就像她的人生,童年的饑餓,繁衍的艱難,名利的誘惑...一步一步,“打葉穿林”的聲音響了幾聲,突然消失了。只有時間的風風雨雨,才培養出謙虛、真誠、敬業、純粹的李艷華,伴隨著雜交豆的遍地開花。
“最不足的是什么?時間不夠?!崩钇G華總是告訴自己:每一分鐘都很重要。
“退休后我還得下地干活,”她說?!爱斘业纳Y束時,‘李艷華育種’這幾個字也就結束了?!?/p>
小時候,村里人管李艷華叫“老丑孩”、“丑丫頭”。這并不是說她長得不好,而是因為無論怎么逗她,她都不“眼疾手快”,干脆就這么叫她。長大后在更廣闊的黑土地上被稱為“女袁隆平”。對此,李艷華更愿意將其視為農民的期望和鞭策:“肯定不如袁老,但我得盡力向他致敬,向他看齊?!?/p>
說著說著,李艷華的語氣變得激動起來:“中國的大豆產業需要一代中國人才能趕上。中國是大豆的故鄉。大豆資源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腳下。只要給我們時間,我們一定能趕上和超越,我們不會比別人差!”
仍然有一些種子公司的人向李艷華伸出橄欖枝。他們不知道,李艷華最習慣的,還是那間“醒來時看見豆子”的辦公室。
她生在這里,長在這里,也無意離開這里。她知道黑土地在那里,辦公室在那里,大豆育種在那里。
采訪結束時,李艷華的思緒回到了他的育種夢的開始。
那是1986年,一個20歲的農村姑娘踏進了東北農業大學的大門。在學校的樹林里,李艷華留著整齊的短發,穿著及踝的白色連衣裙,一只手輕輕地抓著樹干留下了照片。她稚嫩的臉龐掩蓋不了她最美麗的青春。
有人給她潑冷水:“女孩子學農業沒什么好處”,說她走了一條“夜路”,看不到光明,沒有前途。
如今,沿著“夜路”,李艷華走著,坎坷,一路跋涉,終于發出了她的光芒——
附在土地上的飼養員能發出的最大的光。(記者、關、魏、王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