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16年4月18日,企業微信正式發布1.0版本。除了在IM方面與微信相同,企業微信主要定位為面向企業的產品,一個獨立的APP,具備基本的OA辦公功能。很多人認為企業微信的目標是釘子。它們的基本功能是一樣的,比如公告、考勤、請假、報銷。用戶可以在手機上輕松完成辦公需求。
企業微信的特色功能是打通微信與企業微信之間的人群關系,鏈接企業內外的關系和溝通。一個企業既可以管理員工,也可以管理客戶。滿足企業內外溝通的需求。
第二,企業經營中遇到的問題
1.企業內部員工溝通成本高。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同樣的事情或問題,需要和很多人溝通。但是溝通的效果并不明顯。手術中會出現一些小問題。
2.很難建立客戶關系。
員工使用個人微信添加客戶,如果客戶和員工互不認識,不確定員工的微信是否是企業真正的官方賬號,有很大概率不愿意添加;員工離職,后續員工也會出現類似問題。
3.客戶操作不規范。
當企業有新產品發布或優惠活動時,需要及時通知客戶。員工在告知客戶時,每個人對內容的理解會不一樣,表達方式也會不一樣,導致信息的傳遞出現錯誤,完全偏離了企業原本的營銷目標。
4.營銷內容的觀看率低。
在營銷活動中,如果企業通過傳統的營銷渠道運作,如短信、郵件、電話等。,客戶粘性低,觀看率低。
5.顧客的畫像不統一
很多員工都加了同一個客戶的聯系方式,客戶畫像不統一。比如一個員工離職,把客戶轉給另一個員工,客戶的畫像就被打破了,信息也就丟失了。如果溝通過程中有重復,可能會導致客戶的流失。
三、企業微信營銷場景的特點
企業微信在客戶營銷場景中有以下優勢:
1.客戶聯系很容易建立
企業微信最大的優勢就是打通了個人微信的人群,讓你可以添加客戶的個人微信,完成客戶的聯系和維護。企業微信作為企業的一張名片,在添加客戶的時候也會營造一個信任的基礎。
通過企業微信添加客戶時,員工的企業微信名片上有公司信息,有企業認證的依據,可以確認員工身份的真實性,進而可以快速與客戶建立信任。
加企業微信的客戶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尚未產生消費的潛在客戶;一個是真正的客戶,已經產生了消費。
第一種是通過線上或線下的方式直接添加客戶;或者客戶留下了線索,比如手機號,員工通過手機號加了客戶微信。這兩種情況,如果通過微信加好友,都會出現信任危機。而企業微信不存在這個問題。
第二是客戶關系已經建立。在企業營銷場景下,營銷這部分客戶可以降低建立信任的成本,更容易獲得客戶的認可,從而帶來二次消費,即使客戶本身不需要,也可以產生推薦。
這兩類客戶對企業來說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2、客戶資料不容易丟失。
員工離職后,個人微信上的客戶聯系人可能隨員工一起離開公司,會造成客戶的流失,降低與客戶的即時溝通能力,溝通效率明顯降低。更重要的是,客戶流失后,客戶的標簽、筆記、聊天記錄都會一起流失。由于這些數據是客戶的個性化數據,丟失后,企業無法根據客戶的特點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從而難以準確滿足客戶的需求。因此,企業使用個人微信聯系客戶時,會存在客戶流失的風險。虧損后,企業與客戶的溝通渠道會變窄,溝通信息缺失,無法準確滿足客戶的需求。
企業微信很好的解決了客戶資料丟失的問題,因為客戶聯系資料存儲在企業賬戶中,員工離職后支持管理員在后臺將客戶重新分配給其他員工,客戶資料屬于企業,不會隨著員工的變動而丟失。
3.營銷內容的觀看率高。
企業微群發送消息后,消息會和個人微信好友發送的消息顯示在同一個消息列表中,所以理論上消息的查看率會提高很多。
缺點:
1.客戶范圍僅限于微信好友。
企業微信的營銷對象只能是微信好友或者企業微信好友。微信已經成為人們日常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這種限制并不明顯。
第四,企業微信的使用場景
企業微信有兩種使用場景:一種是員工任務,針對企業的員工,進行任務分配和跟蹤;一種是客戶營銷,針對企業外部客戶,發送一些營銷信息;
客戶的營銷場景如下:
1、活碼
別名渠道活碼、門店活碼、員工活碼等??蛻艨梢酝ㄟ^掃碼添加企業員工為好友,從而與客戶建立聯系。您可以指定n個雇員來生成一個活動代碼,這樣添加的客戶將被分配給其中的一個。
2.歡迎詞
添加好友后,客戶可以添加并發送相關的歡迎詞或營銷內容給客戶。
3.群發功能
群發的對象可以是客戶,客戶群,員工朋友圈。企業可以通過條件篩選出要推送的對象集合,然后發送想要的營銷內容;
4.會話存檔
企業可以保留客戶的聊天記錄,這樣就可以創建客戶的畫像。
5.企業微信收費嗎?
注冊企業微信不收費。企業只需按要求填寫相關信息,即可完成企業微信注冊。
但是,企業微信有三個自費項目:
1.企業認證費由騰訊收取。每年一次,針對企業類型,根據獲證企業規模不同,審核服務費為:小型企業規模(1-1000人)300元/次,中型企業規模(1001-10000人)3000元/次,大型企業規模(10001人及以上)30000元/次。
2.第三方軟件、企業公用電話費、微盤擴展等企業業務支出。
3.私有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