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王雪上海報道
中報結束,氫能源a股上市公司交出了整體營收增長但仍需精耕細作的成績單。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2022年上半年氫能58家上市公司累計營業收入約7341.99億元,同比增長35.57%。歸母凈利潤約377.17億元,同比增長17.69%。
整體來看,營收規模和凈利潤的增長是今年上半年國內氫能行業的真實寫照,a股氫能上市公司的盈利點集中在非氫領域也是不爭的事實。盡管國家和地方政府不斷出臺文件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相關企業也在技術國產化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但高昂的成本仍然是氫能產業大規模發展的“攔路虎”。
氫能業務的一般未實現利潤。
“氫”風速以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布局氫能賽道,僅半年時間,58家氫能上市公司整體營收規模已超過7300億元。這意味著,2022年全年,這些氫能上市公司總營收突破萬億。此外,9月初,油氣“巨頭”中國石化發布了氫能中長期發展戰略,明確加快建設中國第一氫能公司,力爭長期領先世界。
仔細研究發現,大部分氫能上市公司的盈利點仍然集中在非氫領域。龍蟠科技、美錦能源、Yeti、嘉華能源、寶豐能源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但主要是傳統業務有效。
龍盤科技2022年上半年營收60.1億元,同比增長371.12%,增速排名第一。公司傳統業務為銷售車用環保精細化學品和磷酸亞鐵鋰正極材料,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59.72億元,占總收入的99.37%。而且龍蟠科技去年正式進入氫能軌道,致力于燃料電池催化劑、PEM電解水制氫設備、IV儲氫瓶材料的研發。
氫能業務微利或普遍虧損是事實。Yeti股份的氫能業務處于導入期,專注于燃料電池空壓機和氫循環泵核心技術的研發,目前處于虧損狀態。公開資料顯示,公司上半年氫能業務收入為-427萬元,凈利潤為-426.6萬元。
美錦能源布局了氫能全產業鏈,構建了氫能上游存儲、運輸、加工產業鏈;打造中游膜電極-燃料電池堆和系統-整車制造核心裝備產業鏈;下游推進六大區域發展戰略,即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然而,位于產業鏈中游的美錦能源子公司飛馳科技已經連續兩年虧損,2021年上半年虧損約2855萬元,今年上半年虧損4249萬元。
雖然美錦能源在氫能行業動作不斷,但對業績貢獻不大。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美錦能源氫能和新材料業務收入3.08億元,僅占其營業收入的2.3%。
“各地密集推出氫能政策,工業儲運應該在快速發展。大量企業也跨界涌入氫能掘金。但目前真正受益于氫能的企業并不多,甚至沒有,盈利點仍然集中在非氫領域?!蹦橙虣C構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被稱為“氫能第一股”的宜華通已經連續兩年處于虧損狀態。今年上半年,宜華通再次虧損6000萬元。應收賬款越來越大,庫存高企,毛利率下降,是公司不得不面對的棘手問題。為了回籠資金“造血”,易華通再次搶灘港股市場。
在宜華通被虧損困擾的時候,京股因為凈利潤9倍暴漲被稱為氫能領域的“黑馬”,創造了21天14板漲停的“神話”,股價從7元漲到28.8元,被稱為氫能的“妖股”。公開資料顯示,精誠股份正在研發復合氣瓶、加氫站和供氫系統,但氫能業務收入并未在半年報中落地。
“目前氫能產業處于起步階段,沒有真正的市場化銷售機制。還是要靠政府下訂單。因此,財務報表顯示虧損、高應收賬款和高存貨是很常見的。而且很多企業投資或自主研發氫能產品,還處于起步階段,大規模投入市場還需要時間?!睈鄣侣鼩淠茉O備有限公司副總裁徐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雖然氫能賽道的潛力有待挖掘,但投資者依然看好這片“沃土”。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雍指出,今年上半年,氫能行業股權融資延續了去年的火熱,共完成21筆融資交易,金額達15.9億元,較去年分別增長50%和137%。
康雍認為,在政策支持、企業積極參與、資本青睞等多重利好因素下,預計氫能將呈現燎原之勢,有望在交通領域率先商業化;綠色制氫、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和氫氣站設備國產化將成為氫能產業的熱點。
高成本制約氫能事業的發展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經濟性是氫能產業發展的最大挑戰,解決氫能產業關鍵環節的經濟性問題,如綠色制氫、氫氣儲運、加氫站建設、燃料電池堆等,是未來氫能大規模發展必須攻克的難題。
氫能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交出的成績單印證了這個問題。生產氫氣、注射氫氣、儲存氫氣和應用氫氣的代表性上市公司都存在因業務成本高而導致利潤下降的問題。
(21世紀經濟報道整理部分上市公司業績)
丙烷脫氫是東華能源的主營業務,但2022年原料丙烷價格會上漲。智研咨詢指出,受俄烏沖突影響,2022年上半年散裝丙烷價格上漲,6月份價格為6025.8元/噸,同比上漲35.16%。公開資料顯示,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東華能源毛利下降。
與此同時,深耕氫能全產業鏈的美錦能源逐漸失去成本端優勢,2022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僅增長8.63%。美錦能源以煤為原料制氫,但上半年原煤價格一路上漲。
美錦能源表示,雖然加強了與供應商的長期合作,優化了原料采購模式,但如果國內外煤炭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將影響原料供應價格和供應鏈,從而直接影響公司業績。
公開資料顯示,2020-2021年,易華通燃料電池材料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分別為91.94%和87.77%,包括質子交換膜、催化劑、雙極板等直接材料。
隨著燃料電池系統制造商在研發方面的投入,降低成本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燃料電池系統和燃料電池堆成本分別為3100元/KW和1800元/KW,同比下降29.5%和30.8%?!岸胰剂想姵叵到y使用的材料70%已經國產化,質子交換膜還需要材料公司的努力?!痹撊虣C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但成本上存在上下游傳輸的現象,進一步制約了氫能的大規模應用。易華通在半年報中指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受到關鍵技術成熟度、燃料電池成本等方面的制約。目前加氫站存在建設成本高、用氫成本高、補貼扶持政策滯后等問題,“導致加氫站建設和推廣進展緩慢,多數加氫站現階段處于虧損狀態,進而導致現階段終端用戶實際用氫成本偏高?!?/p>
現階段很多企業加大了產能投入,但業績短期內難以釋放。今年6月,厚樸股份宣布投資100億元建設厚樸氫能裝備產業園,其中一期項目計劃投資24億元,包括300套加氫站智能裝備生產基地。
“我們公司之所以收購膜電極企業,是因為算了經濟賬,自己建生產線,不僅需要技術,而且需要很高的投入。一條生產線幾百萬到幾千萬不等,選擇收購比較實際?!币晃蝗剂想姵匦袠I人士告訴記者。
而且,高R&D投資已經成為上市公司布局氫能產業的必然選擇。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中國氫能市場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從a股市場來看,2017年至2021年,中國氫能板塊上市公司的R&D費用將逐年增加。2022年一季度,氫能上市公司R&D費用總額約為158.69億元,今年上半年將達到200.49億元左右。
更多信息請下載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