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4日,母嬰電商平臺“蓮花親子”正式倒閉。這個2012年5月上線的移動母嬰社區發展勢頭迅猛,號稱擁有6000萬注冊用戶,400萬日活用戶。2015年1月獲得由唯品會領投的1億美元C輪融資。
雖然“倒閉”一詞已經成為電商領域頻繁出現的新聞詞匯,但看到自己熟悉和使用的母嬰電商倒閉,還是有些尷尬。算上其他各大母嬰電商,原來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
活躍的母嬰電商中,貝貝。com爭議最大:2016年6月,完成D輪融資的貝貝剛剛公布2015年商品交易額和月度活躍度,“融資注水”、“數字造假”的聲音此起彼伏。
蜜芽苦心孵化的“Mami”業務即將面臨被拆分的尷尬局面。做了一年母嬰的聚美優品已經跌到了歷史的谷底。
母嬰電商的未來在哪里
這兩年是母嬰電商的資本旺季。玩家一哄而上,投資人瞄準母嬰市場,很多投資人一擲千金。然而,從2015年底開始,即使“二胎”政策已經開放,但“融資”等這些誘人的詞匯已經逐漸從狂熱的市場中退出,母嬰市場也逐漸逼近冰點。沒有錢意味著供應鏈的投入和營銷宣傳的成本會降低,這對母嬰電商來說不是好事。
一位獨立電商分析師分析了原因。母嬰品類很標準,毛利率很低,對倉儲物流要求高,競爭激烈。母嬰電商之爭只差毫厘,沒有一個平臺能脫穎而出。
已經占據母嬰市場前端的先行者和來勢洶洶的后來者,面對的是瞬息萬變的市場和挑剔的消費者。他們不得不在資本寒冬前夕做出調整,在一片紅海中尋找出路。供應鏈不穩定,綜合電商平臺的沖擊,都是母嬰電商需要面對的難題。
資本寒冬的到來,意味著大量企業會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倒閉,但也意味著一批優秀的企業會被篩選出來。母嬰電商在2016年進入了一個“拉鋸戰”的階段,這個領域的熱情正在逐漸消散。
無論是彼此的競爭,還是環境的壓力,2016年都將是母嬰電商競爭的一年。母嬰跨境電商未來會有怎樣的應對能力,會有多少母嬰電商活下來?我不知道。
雖然目前市場混亂,洗牌整合不絕于耳,玩家不斷轉型或離開,但萬億級的市場潛力仍然讓母嬰被認為是繼美妝之后最有可能產生巨頭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