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商建超高層的收入要從產出和投入兩個方面考慮。在黃易看來,建筑高度雖然不一定能帶來高租金回報,但往往能帶來更便宜的土地和更便捷高的融資。
李說,建超高層建筑的風險不一定比普通建筑大,但關鍵在于拿地成本和融資能力。一方面,能建超高層的開發商往往能從政府拿到更便宜的土地;另一方面,當開發商的初始資本達到投資的35%時,就可以撬動項目了。在建設后期,因為超高層建筑的高估值,開發商還可以通過抵押等方式獲得便捷的高額融資,通過滾動開發提供現金流。
以正在建設武漢綠地中心、大連綠地中心等超高層建筑的綠地集團為例。據《瞭望東方周刊》報道,2009年,南昌市政府和濟南市政府曾捆綁低價住宅用地,吸引綠地集團在當地建設超高層建筑。另外,哪里有綠地項目,哪里就有很多銀行組成的銀行集團。在業內人士看來,正是綠地的超高層建筑使其拿地成本低,融資能力強。
但低風險只針對相對成熟的開發商,超高層的回報周期一般較長。世邦魏理仕的資深董事林曾表示,對于超高層建筑的開發商來說,投資回收期基本在10年左右。如果市場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開發商需要深耕品牌,周期會進一步拉長。
不同的企業對回收期有不同的要求。李說,一般來說,資金雄厚的開發商選擇長期持有物業,通過租賃和升值實現投資回報。相反,他們選擇持有一些核心物業,通過銷售快速收回投資,從而縮短回報周期。至于自持資產,據高力國際市場研究與項目咨詢部總監喬介紹,自持資產有多種運營模式,可以自組,也可以委托專業管理團隊合作。
【慧聰資訊手機客戶端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