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在互聯網領域迅速崛起,成為過去幾年最具神奇性的存在。然而,各大互聯網公司對短視頻的反應卻呈現出驚人的遲鈍。以推特和臉書為例,國內互聯網公司迅速崛起,但很快便逐漸失去了動力。為什么互聯網公司對短視頻反應遲鈍?這可能是由于它們的富貴病,即在遇到新事物時,已經喪失了最初的亢奮。然而,快手和抖音卻是在巨頭們熟睡時迅速崛起的。更有趣的是,抖音在看到快手茁壯成長后,迅速推出新的產品定位和運營思路,最終取得成功。
短視頻熱潮中,騰訊并沒有落后。騰訊的短視頻探索起步于微視,然而微視并未取得成功。微視1.0是千播時代的犧牲品,2.0則是戰略誤判后的護城河。騰訊曾嘗試過17次短視頻產品,但始終未能成功。微視最大的問題是產品定位不準確,導致用戶體驗不佳。騰訊在短視頻領域的嘗試,可能要追溯到騰訊微博關閉后推出的微視。然而,騰訊在短視頻領域的嘗試并未突破天花板,如微信和抖音等競爭者。
騰訊在短視頻領域的發展并未遇到瓶頸,騰訊的微視場景和用戶不足,視頻號起步較晚,資源過于分散。騰訊希望將流量和普通創作者真正共享,像B站一樣,而不是僅停留在口頭上。優酷多年來光說不練,已經出現了茍延殘喘的跡象。騰訊的短視頻業務尚不具備服務專業化生產的能力。
在社交平臺龐大的用戶和流量導入下,騰訊往往能夠輕松擊敗競爭對手。然而,騰訊卻對短視頻領域感到焦慮,擔心頭條在短視頻領域的成功會動搖自己的社交根基。過去十年的孵化和跟隨策略失靈,讓騰訊在短視頻領域面臨挑戰。騰訊擅長微創新,但短視頻生態不適用這個規則。騰訊曾嘗試向社交平臺沖刺,但最終未能成功。
在最近一次架構調整后,騰訊寄予厚望的短視頻與微信之間依舊橫跨一個事業群。騰訊孵化下一代社交產品的重任放在哪個部門也依舊不清晰。騰訊希望在短視頻行業實現流量與普通創作者共享的目標,而非僅停留在口頭上。微視、視頻和視頻號幾個業務結合起來只是時間問題,想割裂單獨發展或者復制快抖幾無可能。
總的來說,騰訊的短視頻探索起步于微視,但未能突破天花板。騰訊擅長微創新,但在短視頻領域面臨挑戰。騰訊希望在短視頻領域實現流量與普通創作者共享的目標,而非僅停留在口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