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2021年“雙11”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報告指出,在今年的“雙11”促銷活動期間,價格爭議、虛假發貨和平臺問題等問題最受關注。特別是在10月20日至11月12日的24天監測期內,共收集了227795條有關“虛假發貨”的負面信息。
在監測數據中,從11月1日開始,許多網友就對物流信息不更新表示不滿,客服機器人回復卻無法有效溝通。隨著輿情的不斷增多和充分互動,網友們逐漸認為商家虛假發貨是導致物流信息多日不再更新的根本原因。此外,在美妝領域,歐萊雅等品牌也被當作典型案例進行了通報。
報告顯示,在監測期內,通過輿情監測系統共監測到了4953918條“吐槽類”信息,占總“消費維權”信息的23.2%。這些信息涵蓋了促銷價格問題、物流遲滯問題以及平臺營銷問題等。
在促銷價格方面,被指套路太多,如11月1日與預售定金和尾款有關的負面信息。這些負面信息集中在11月1日和預售定金和尾款有關,比如不少準備付尾款的消費者發現疊加各種優惠后,預售價格可能并非最優惠。此外,還存在不同直播間的差價爭議、直播帶貨與直接下單的差價等爭議。
在物流方面,被疑虛假發貨。共收集了227795條有關“虛假發貨”的負面信息,日均信息量為9491條。這些負面信息在11月6日達到峰值,達到28202條。
此外,平臺營銷也激起了一些吐槽聲浪。與平臺營銷相關的問題輿情達123071條。預售期間,淘寶平臺喵糖活動引起輿情吐槽。10月27日輿情信息量達到峰值,達到143984條。
在維權方面,強烈反映了一些問題。雙11流量效應見頂。消費者維權輿情所暴露出的價格爭議、虛假發貨以及平臺等問題,可能是今年“雙11”流量效應見頂的內部矛盾。
此外,在消費者維權方面,面對“費手燒腦”迎接的“紅包挑戰”時,品牌與商家進退兩難。消費者在“紅包挑戰”中并未得到真正的驚喜,付出時間成本后卻未獲得預期的效果。數字化營銷中的“扎心”現象也不只發生一次,消費者多次遭愚弄后才意識到,理性止損成為必然。
拉長的戰線不僅稀釋了消費者的注意力,也沖淡了品牌與商家的耐心與信心。讓品牌與商家陷入兩難境地的是“超低價”對線下渠道完整穩定性的破壞沖擊,以及數據注水對商家投入與期待的蒙蔽欺弄。
在“雙11”電商大促中,傳統貨架電商的營銷模式逐漸被破解。算法畫像和“低價”引流的策略創造了多輪商業奇跡,卻被新入局的直播電商以社交營銷的新打法強勢叫板。直播秀場雖然簡化了供應鏈,讓價格更具吸引力,但其營造的場景效應卻讓消費者下單更感性、更沖動。
因此,直播電商的出現,對“雙11”的營銷神話提出了質疑。它對流量的收割圍捕實際上更簡單、更粗暴。如果“雙11”繼續圍繞“低價策略”打轉,肆意透支消費存量,那么無論是對品牌、平臺還是消費者而言,狂歡之后必將是浩劫。
讓消費回歸理性,不要在數字化生活中迷失。